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 > 英语教学

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

  • 定价: ¥58
  • ISBN:978754447437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教育
  • 页数:39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比阿特丽斯·沃伦著的《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以往的,尤其是与当前研究计划有关的研究状况,还描述了在这项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语义分析模式和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中,介绍了调查研究的结果,勾勒出一种形容词理论和形容词词缀功能理论,从第十章到十六章是这篇报告的描写部分,对被调查的形容词所作的分析进行了相当细致的说明。第三部分概述了这项研究的结论。

内容提要

  

    比阿特丽斯·沃伦著的《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对291个英语形容词进行了语义分析,运用的分析方法是:在对所论述的形容词进行释义的过程中显示出两种语义成分,一是隐性关联成分;一是显性指示成分。如:criminal assault可释义为assault constituting a crime,criminal court可释义为courtdealing with crimes,其中,constituting和deal with就是隐性关联成分,而crime和crimes就是显性指示成分。调查研究表明:隐性关联成分可以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且其数量是有限的。原则上说,所有的隐性关联成分都可以出现在对具有分类功能或者识别功能的形容词的释义中,但是只有部分隐性关联成分可以出现在对纯粹特征形容词的释义中。另外,本书还描写了形容词的功能对形容词的句法行为、语义结构以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理论背景
    1.1  导论
    1.2  Ljung《源于名词的英语形容词》(1970)
    1.3  Aarts & calbert《隐喻与非隐喻——形名组合语义学》(1979)-
    1.4  Warren《名名复合词的语义模式》(1978)
    1.5  Levi《复合名词的句法与语义》(1978)
    1.6  结语评述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分析模式
    3.1  导论
    3.2  释义
    3.3  指示内容
    3.4  方法的局限
  第四章  名词化
    4.1  名词-动词
    4.2  副词-动词-名词
    4.3  动词-名词
  第五章  语义漂移
    5.1  背景
    5.2  Stern的理论
    5.3  Dik的理论
    5.4  Grice的理论
    5.5  语义漂移——一种构词方法?
    5.6  编码者与译码者彼此默契的理解
    5.7  可能发生语义漂移的不定量
    5.8  已定漂移与未定漂移
    5.9  多义词  
    5.10  失去意义的名词性词根
    5.11  规则的反复应用
    5.12  解释的不确定性
    5.13  口才与经济
    5.14  非谓性变为能谓性
    5.15  语义漂移形容词的关联关系
    5.16  例子
  第六章  直证形容词、部分形容词和比较形容词
    6.1  直证形容词
    6.2  部分形容词
    6.3  比较形容词
第二部分
  第七章  结果
    7.1  类别成员的不确定性
    7.2  意义的不确定性
  第八章  关于形容词的理论框架
    8.1  基本结构
    8.2  功能与关系
    8.3  具有描写功能的形容词
    8.4  具有分类功能的形容词
    8.5  具有识别功能的形容词
    8.6  作为名词化部件的形容词、动词性形容词和副词性形容词
  第九章  关于形容词后缀的选择与功能的理论框架
  第十章  形容词后缀:-AL,-AN,-AR,-EN,-ERN,-IC,-LY
    10.1  -AL
    10.2  -AN
    10.3  -AR
    10.4  -EN
    10.5  -ERN
    10.6  -IC,-FIC
    10.7  -LY
  第十一章  成分-交叉类别-结果
    11.1  来源-结果
    11.2  结果-来源
    11.3  标准-遵循者
    11.4  上述三种模式的修饰语功能
    11.5  结语性评论
  第十二章  拥有
    12.1整体-部分
    12.2部分-整体
  第十三章  位置
    13.1  处所-对象
    13.2  对象-处所
    13.3  时间-对象
    13.4  对象-时间
    13.5  起源-对象
    13.6  目标-对象
    13.7  在处所-对象/对象-处所、时间-对象/对象-时间、起源-对象和目标-对象模式中修饰语的功能
    13.8  结语性评论
  第十四章  原因、用途、相似
    14.1  原因
    14.2  用途
    14.3  相似
  第十五章  副词性形容词
    15.1  实例
    15.2  讨论
    15.3  总结
  第十六章  余论
    16.1  引言
    16.2  有争议的例子
    16.3  非相称的形容词
    16.4  有疑问的例子
第三部分
  第十七章  总结
    17.1  引言
    17.2  来源-结果
    17.3  结果-来源
    17.4  标准-遵循者
    17.5  整体-部分
    17.6  部分-整体
    17.7  处所-对象
    17.8  时间-对象
    17.9  起源-对象
    17.10  对象-处所、对象-时间
    17.11  结果-原因
    17.12  受事对象-施事
    17.13  原因-结果
    17.14  用途
    17.15  喻比-本比
    17.16  对17.2-17.15各节的总结
    17.17  可逆性
    17.18  分类能力
    17.19  重温Ljung、Aarts & Calbert、Levi的理论
    17.20  对Aarts和Calbert理论的某些修正以及对我批评Levi理论的某些修正
    17.21  解释隐性的语义成分
附录
索引
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