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成人教育 > 成人教育教材

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构建与实践探索/名师工程校本研修系列

  • 定价: ¥35
  • ISBN:978756219017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西南师大
  • 页数:172页
  • 作者:谢耀丰//何淑怡//...
  • 立即节省:
  • 2018-01-01 第1版
  • 2018-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谢耀丰、何淑怡、王林发著的这本《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构建与实践探索》以东简中学构建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为主线,以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行为为研究基础,为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各校制订完善的校本研修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书坚持这样的理念和宗旨:扎根乡村中小学,以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行为为理论根基,密切跟踪教师研修的新思潮,深入挖掘校本特色的研究,传播研修新理念,推广研修新实践,切实为乡村教育提供新的学校管理样式,为广大教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也为中小学制订完善的校本研修制度提供普遍、通用的参考模式和样式。

作者简介

    谢耀丰,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简中学校长。副高级教师,广东省优秀班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湛江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湛江市名校长培训对象。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2本。曾主持湛江市中小学“十二五”重点立项课题“学校教研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研究”,岭南师范学院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农村初级中学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实践研究”。

目录

第一章  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构建背景
  第一节  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
  第二节  学校特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教育新理念应运而生
    二、学校要具备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凸显前沿性,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
    二、凸显自主性,引领教师的梯度成长
    三、凸显合作性,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四、凸显实践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四节  校本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师的态度不够坚定
    二、研修内容不丰富
    三、多种研修模式没有有机结合
第二章  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内涵解读
  第一节  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概述
    一、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内涵
    三、国内对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概念界定
    四、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主要特征
    五、常见的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类型
  第二节    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优势和功能
    一、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优势
    二、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功能
  第三节  对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进一步探索
    一、我国当前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发展的情况
    二、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常见问题与不足
第三章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实践历程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二、实验先行,扎实推进
    三、全面完善,健全保障
    四、专业引领,积极推进
    五、校际交流,共同发展
    六、制度形成,效果评价
  第二节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下的研修模式
    一、“课例研讨”校本研修模式
    二、“微课题研究”校本研修模式
    三、“互联网交流”校本研修模式
    四、“茶馆式座谈”校本研修模式
    五、“‘草根’名师工作室”校本研修模式
  第三节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理论支撑与核心理念
    一、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理论支撑
    二、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核心理念
  第四节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下的教学管理变革
    一、校本研修中的组织管理制度
    二、校本研修中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三、校本研修中的评价与鼓励制度
第四章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实践效果
  第一节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引领性研修
    二、教师发展性研修
  第二节  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规范为本,夯实基础
    二、特色为先,提升品牌
    三、文化为源,内涵发展
第五章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几点反思
  第一节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现存的问题
    二、东简中学校本研修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东简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改进路线
    一、明确化制度的目标及方向
    二、创新化制度的策略及方法
    三、常态化制度的研究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