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科学 > 农学

天然无咖啡因可可茶引种与驯化--开发野生茶树资源的研究

  • 定价: ¥198
  • ISBN:978730253896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清华大学
  • 页数:455页
  • 作者:编者:叶创兴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茶树植物家族,详细阐述了可可茶的发现过程,检测了可可茶生化成分,阐述了可可茶嘌呤生物碱的合成与代谢机理以及可可茶的生物活性作用,作者团队对可可茶进行了引种与驯化,最后成功地选育出可供栽培的可可茶品种,书最后介绍了可可茶的加工制作过程。本书是著者所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两代人奋斗的结晶,是作者历经三十年艰苦卓绝奋斗的结晶,本书是对无咖啡因茶——可可茶研究过程的总结。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茶叶的起源,栽茶、制茶、饮茶的历史,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继而从系统分类学的角度介绍了茶树植物家族,包括已经得到利用和尚未得到利用的36种茶,接着对天然不含咖啡因可可茶的发现、可可茶含可可碱的稳定性、可可茶复杂生化成分的检测、可可茶的引种与驯化路径、可可茶的加工与饮用、可可茶的生物活性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可可茶嘌呤生物碱的体内合成与代谢机制。可可茶是野生茶树资源成功引种和驯化的一个范例。本书对其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亦有全面论述。可可茶的发现、引种和栽培是茶叶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叶创兴,男,理学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山茶科植物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合作培育出两个可可茶植物新品种。从事植物学教学20余年,是植物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创建者和主持人,先后出版了《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指导》《大学植物学图库》《现代生命科学基础教程》《植物拉丁文教程》等教材。

目录

第1章  茶的源与流
  第1节  茶是大众化的饮料
  第2节  中国是茶的故乡
  第3节  茶树植物及其分类
第2章  可可茶
  第1节  可可茶的发现
  第2节  可可茶含可可碱
  第3节  可可茶原始分布区及其生态环境
  第4节  可可茶的形态特征
  第5节  可可茶的生理、生态特征
第3章  可可茶含可可碱的稳定性
  第1节  可可茶野生种群的嘌呤碱
  第2节  可可茶的遗传多样性
  第3节  可可茶含可可碱的稳定性研究
  第4节  种间嫁接对可可茶芽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第4章  可可茶茶叶生化成分检测
  第1节  同步分析可可茶的嘌呤生物碱和儿茶素类
  第2节  同时检测茶叶多酚类、嘌呤生物碱和茶氨酸的HPLC分析法
  第3节  同时检测不同红茶中茶氨酸、没食子酸、嘌呤生物碱、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
  第4节  可可茶无性系品种的生化成分
第5章  茶叶植物、咖啡和可可嘌呤碱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第1节  茶、咖啡中嘌呤碱的代谢途径
  第2节  可可茶叶中嘌呤生物碱合成与代谢
  第3节  可可茶嘌呤碱合成中N-甲基转移酶的底物特异性
第6章  可可茶栽培与品种选育
  第1节  可可茶扦插繁殖
  第2节  可可茶嫁接繁殖
  第3节  可可茶组织培养
  第4节  可可茶体细胞胚状体形成及植株再生
  第5节  可可茶品种选育
第7章  可可茶加工及成茶风味
  第1节  可可绿茶加工
  第2节  可可红茶加工
  第3节  可可乌龙茶加工
  第4节  可可黄茶加工
  第5节  可可普洱茶
  第6节  可可白茶加工
  第7节  可可茶在冲泡过程中生化成分溶出率的研究
  第8节  可可茶成茶风味的感官评价
  第9节  可可茶茶汤的香气特性
  第10节  可可茶香气成分的化学分析
  第11节  可可茶鲜叶中的香气成分前体
  第12节  可可茶的不挥发性风味成分
  第13节  可可乌龙茶香气与可可茶花香气比较
第8章  可可茶的生物活性
  第1节  可可茶的急性毒理研究
  第2节  可可茶的亚急性毒理研究
  第3节  可可茶的生理作用与药理效应
  第4节  可可茶和传统茶对小白鼠相关行为效应的比较
  第5节  可可绿茶对果蝇睡眠的影响
  第6节  可可茶水提液对动物血压、耐缺氧及血脂的影响
  第7节  可可茶水提物抑制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
  第8节  可可茶对高脂食物诱导的小鼠肥胖、肝脂肪变性和高血脂的影响
  第9节  可可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一)
  第10节  可可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二)
  第11节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通过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前脂肪 3T3-L1细胞分化
  第12节  可可茶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第13节  可可茶抗前列腺癌的体外研究
  第14节  可可茶抗前列腺癌的体内研究
  第15节  可可茶其他抑瘤作用研究
  第16节  可可茶相关发明专利概述
英文相关名词术语缩略语词表
参考文献
编后语
跋——《天然无咖啡因可可茶引种与驯化——开发野生茶树资源的研究》读后记

前言

  

    前言1981年,张宏达发现了毛叶茶这一茶组植物新种; 1984年,马应丹、张润梅首次发现毛叶茶含可可碱; 1988年,张宏达、叶创兴、张润梅等发表了《中国发现新的茶叶资源——可可茶》,从此毛叶茶这一名称就由可可茶代替。因为可可茶含可可碱,且是很高含量的可可碱,和传统茶含咖啡碱是不一样的。饮可可茶不会引起神经兴奋,不会影响睡眠。华夏民族已经饮了几千年能提神、帮助消化的茶,现在发现一种另类茶,饮了不兴奋神经,不影响睡眠,还一样能帮助消化,这吸引了我们对可可茶的关注。发现可可茶含可可碱、几乎不含咖啡碱后,我们与许实波、谢冰芬等从可可茶应用的前景出发,进行了可可茶生理效应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最先发现可可茶具有不影响入睡和其他的一些药理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基金的资助下,我们带领研究生围绕可可茶引种驯化开展研究。第一步楔入可可茶物种遗传性的研究,与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芦原?坦和加藤合作,揭示了可可茶叶中嘌呤碱生物合成和代谢的规律,可可碱的前体单甲基黄嘌呤在 N-甲基转移酶作用下,由蛋氨酸提供的甲基合成了可可碱,而缺少甲基转移酶则不能把合成咖啡碱的前体可可碱进一步合成为咖啡碱。这开创了国内研究嘌呤碱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研究的先河。这个研究证明了可可茶中只含可可碱,可可碱是由它的遗传性决定的,不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开发可可茶的信心由此更加坚定。为了对可可茶芽叶含可可碱的稳定性进行探究,针对引种的数十株可可茶进行连续十年以上的单株跟踪,结果发现原始分布区的可可茶种群居群的分化,即大部分个体芽叶含可可碱,不含咖啡碱,但也有部分个体芽叶既含可可碱,也含咖啡碱,尽管两者之间在叶、花、果的形态上无任何区别。由于这一发现,加上对可可茶实生苗植株芽叶嘌呤生物碱进行的检测,我们发现它们的芽叶多含咖啡碱,可可茶和家茶的种间杂交子一代全部植株的芽叶,以咖啡碱为主,也含可可碱。当然在原始分布区,也有可可茶与茶的自然杂交,为何不引起大规模的种间变异?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放弃了以有性繁殖的方式进行引种驯化,转而采用无性繁殖手段进行可可茶的引种驯化。在宋晓虹博士的帮助下,彭力、王园园、杨晓绒、李凯凯等对可可茶的化学成分进行详尽的研究,建立了可可茶 18个化学成分可以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一次性分析的新技术。筛选的纯可可茶只含可可碱,茶多酚里儿茶素组成也具有特殊性, GCG的含量可以占到茶叶干重的 10%。后来的研究发现, GCG具有特殊的生理效应和治疗作用,杨晓绒的研
    究证明:可可茶不影响睡眠既和可可茶含可可碱有关,也与可可茶含有很高比例的 GCG有关。引种驯化是通过无性繁殖进行的,在对 4700余株野生可可茶化学检测的基础上,选择 380余株含可可碱不含咖啡碱的植株进行扦插繁殖,得到 155个株系 4000余株扦插苗。中山大学可可茶研究团队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研究可可茶的栽培和育种,取得育种的重大成果,选育出两个国家植物新品种。 2012年春,新品种成功转让给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进行开发。我 1982年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开始参与可可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我第一次获得对可可茶项目的资助是在 1987年,这个来自广东省科委基金的资助只有 8000元,即使按照当时的情况,这一数目也不算多,但它使我鼓起勇气,增强了可可茶引种驯化的信心。以后我们又获得广东省可可茶研究重点攻关项目、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多次的资助,这些资助项目有力地促成了可可茶引种驯化的成功。经过 30多年,经过多少艰难困苦、挫折和迷茫,终于这些资助项目到达了胜利的彼岸。此刻我们对国家和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些项目资助项目让我们更加明白: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把个人的努力维系在国家整体利益中,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感谢英德市政府从人力、物力方面大力扶持和资助可可茶发展,我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出版得到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的资助,我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陈维靖董事长深感可可茶问世意义重大,果断地将可可茶 1号和可可茶 2号收归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麾下,倾力发展可可茶,这种勇于探索、倾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魄力体现了新时代的担当精神,值得赞赏!叶创兴 2019年 8月 8日于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