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 定价: ¥49.9
  • ISBN:978755947643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江苏文艺
  • 页数:30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怎么都看不懂的《道德经》,被度阴山用几个小故事讲透了!
    梁启超、林语堂、曾国藩、鲁迅都读《道德经》!
    《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全新力作!
    用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讲透晦涩难懂的概念!
    用推恩令、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讲透“道”“无为”“上善若水”……

内容提要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经》把人放置于大自然这一无限的时空中去探求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之间的关系,通过逆向思维,提出了许多为时人所忽略的重大问题。
    本书对《道德经》进行注释、翻译和解读,用通俗的语言,以全新的现代化视角解读《道德经》,提炼对现代人最具启发性的观点,还原《道德经》背后的智慧,使有些深奥难懂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度阴山,知名历史文化作家,深圳阳明文化书院创办人。作品《知行合一王阳明》销量已突破百万册。
    他专注于明代哲学研究,关注到《了凡四训》《菜根谭》等作品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于是花费数年时间潜心研究,创作了《度阴山讲<了凡四训>》《度阴山讲<菜根谭>》等一系列国学普及作品。

目录

第一章  说出来的能叫心里话?
第二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三章  避免采取充满敌意的行动
第四章  和光同尘:我和大家是一样的
第五章  没有偏好,才更接近真理
第六章  只有向死而生,才能不负此生
第七章  无私的智慧
第八章  你一争,其实就输了
第九章  见好就收,不行就撤
第十章  欣赏比占有更让人舒服
第十一章  无用之“有”创造有用之“无”
第十二章  人一吃饱就有无数烦恼
第十三章  能宠辱不惊,才能石破天惊
第十四章  老子的“道”,是历史经验
第十五章  立于不败之地的七字诀
第十六章  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第十七章  无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大为
第十八章  越缺什么,就越会炫耀什么
第十九章  让事情变得简单,你才会省力
第二十章  “不接招”才是绝招
第二十一章  真正的人间清醒是恍恍惚惚
第二十二章  人生的“捆绑销售法则”
第二十三章  老子的道就是“何事惊慌”
第二十四章  大力不会出奇迹,不用力才会
第二十五章  追风去,不如等风来
第二十六章  此心不动是无为,此心被动是有为
第二十七章  最好的善良是隐形的
第二十八章  无法破解的计谋:韬光养晦
第二十九章  独享是有为,分享则是无为
第三十章  老子的反战思想
第三十一章  三代为将,道家所忌
第三十二章  无为就是,不刻意分别
第三十三章  老子告诉你,如何打破生死观
第三十四章  不想做大,才能做大
第三十五章  真理是简单的
第三十六章  比谋杀还凶狠的叫捧杀
第三十七章  无为是省力的
第三十八章  不假思索的判断和行动,就是无为
第三十九章  放下身段才能毫发无损
第四十章  学会示弱
第四十一章  被嘲笑的梦想,也值得去实现
第四十二章  你的柔和,必须有锋芒
第四十三章  避免正面对抗
第四十四章  适可而止:置身其中而不深陷其中
第四十五章  有种人生境界叫“呆若木鸡”
第四十六章  欲望是有为,知足是无为
第四十七章  事上磨炼不如静中体悟
第四十八章  无为,是不与他人争
第四十九章  非常心,就是都行、可以、没关系
第五十章  养生可以,但别过度养生
第五十一章  穷寇到底追不追?
第五十二章  关闭感官,回光返照即见大道
第五十三章  率兽食人者,必被人食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以不建为建
第五十五章  自然,就是做真实的自己
第五十六章  持平之道即自然之道
第五十七章  无为和有为,到底哪个好?
第五十八章  怎样做,才能身在福中没有祸
第五十九章  藏而不用,才是大用
第六十章  跟在能人后面,就是无为
第六十一章  谦下真能得到和平?
第六十二章  道能让你心想事成
第六十三章  无为的两种形式:有为和不为
第六十四章  在问题未发生时就解决才最省力
第六十五章  人性善恶,由人说了算
第六十六章  要想不争而胜,就要学会分配
第六十七章  慈爱是所有力量之源
第六十八章  最小的力量,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第六十九章  反主为客: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笫七十章被褐怀玉是扮猪吃虎
第七十一章  正视缺点,缺点就成了优点
第七十二章  老子的“逆转法则”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不是勇敢,勇于不敢才是
第七十四章  要想让人怕死,就让他好好活着
第七十五章  不要把奢侈的生活当成目标
第七十六章  放松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
第七十七章  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八章  强者的道歉不是道歉,而是获利
第七十九章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是一种高度的管理智慧
第八十一章  不像智慧的智慧,才是大智慧
参考书目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第一章  说出来的能叫心里话?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⑤。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西汉文帝(刘恒)前,《道德经》第一句是“道可道,非恒道”,后来避刘恒的讳,所以成了“道可道,非常道”。《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即人走得畅通无阻的道路叫作“道”。那么,为什么常道不可道?老子所谓的“道”到底是什么?北宋陈景元的解释最妙:“夫道者,杳然难言,非心口所能辩。故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议。在人灵府自悟尔,谓之无为自然。”常道是心得、自悟,所以不可道,而老子的常道就是无为自然。在老子看来,无为自然就是宇宙的正确路径(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是称谓;第三个“名”的范围很窄,它只是老子“道”的名称。为什么道的名(常名)不能表述?王安石用四个字解释:“道本无名。”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与“无”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哲学范畴,它的创立者正是老子。“无”不是没有,而是隐;“有”则是显。道是无,因为它不显现,只在事物中主宰着事物;事物本身则是显,它之所以显现成这样而不是那样,都是“无”在起作用。司马光说:“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无,故名天地之始曰无;万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万物之母曰有。”
    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妙,微妙;徼,端倪。王安石对这句话的解释很特别:“盖昔之圣人,常以其无思无为以观其妙,常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观其徼,徼妙并得,而无所偏取也。”
    ⑤玄:有版本为“元”,这是为了避康熙玄烨讳。苏辙说:“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也就是说,远看一物,看不清,这种模糊的状态就是“玄”。“玄”是超形象、超感觉、玄妙不可知的,这里指的是深远玄乎,宇宙万物最精深博大的道理。还有其他说法,“玄”即“旋”、旋转、螺旋上升,代表着运动、变化和生命。在中国古代,旋转状事物具有神秘性和神圣性,比如风的旋涡、水的漩涡、中国人的始祖女娲和伏羲的蛇身纠缠在一起呈旋转状等。旋转状图案中最有名的当数“回”字纹,呈多层旋转状,引申为玄的回返。而当我们说“玄之又玄”的时候,你是不是想到了这些代表了回返运动、变化和生命的事物?它们不停旋转,万物就在它们的旋转中诞生。
    译文
    能说得出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表述的名,不是永恒的名(这里主要指“道”的名)。天地开始时,不存在有名字的事物,我称它为“无”;之所以有了万物,是因为它们有了名称,于是我用“有”来称万物的母体。站在“无”的角度观察自然从无到有的奥妙,站在“有”的角度观察万物生成的端倪。无和有,本质相同,起源相同,但表现形式和名称不同,不过都可以称为“玄”。玄妙又玄妙的道,万物就从此出。
    度阴山曰
    制轮高手轮扁有幸到齐国宫殿工作。闲暇时,他看到齐桓公在读书,于是问齐桓公:“大王在读什么?”齐桓公告诉他:“是记载圣人言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贤还在世吗?”齐桓公说:“他们都已经死了。”轮扁对齐桓公说:“那您读的就是圣贤的糟粕啊!”
    齐桓公暴跳如雷,威胁他必须说出道理来,否则让武士把他做成肉轮。
    轮扁胸有成竹地解释道:“我做的轮子,天下无双。现在我老了,想把这绝活传给儿子。可问题来了,我做轮子时得心应手,但把做轮子的诀窍说给儿子听时,有三种感觉:第一,感觉说得很浅;第二,感觉未说完全,丢三落四;第三,也是最要命的,就是每次说同样的道理时,都和前一次有不大不小的差别。”
    轮扁的感受,齐桓公隐约经历过。他兴趣大增,要轮扁继续说。
    轮扁接着自我分析道:“后来我明白了。真正的道理都出自心得,心得是无法说出来的,即使能说出来,也不是真正的心得或只是片面的心得。圣贤讲话写字同样如此,最能体现他心得的话是说不出来的,说出来的话都无法体现他的真正心得,要么不深刻,要么不全面,要么这次说的和下次说的有区别,所以我说您看的都是圣贤的糟粕。”
    轮扁这番话体现了《道德经》第一章主要内容“道可道,非常道”的内涵。老子所谓的“常道”是心得,是心里话。心得和心里话很难用言语全面、深刻、完全真实地描述出来,所以当有人和你说“我和你说句心里话”时,他说出来的很可能不是心里话。就好像有人说“我和你说句公道话”时,你一定要相信,即使他真的想说公道话,说出来的话也不可能绝对公道。
    影片《邪不压正》中,演员姜文和廖凡有一段关于写日记的精彩对话,姜文说:“谁能把心里话写日记里?”廖凡紧跟一句:“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写出来的不叫心里话,心里话是写不出来的。要么是写的不如心里的深刻,要么是写的不如心里的全面,要么是写的和心里想的是两码事。
    正如此,你所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世界,而是你描述的世界。也就是说,在老子眼中,人类用语言描述的全部事物,都不真实,它的真实只属于描述者本人和相信描述者描述的人。
    世上只有两种事实:一种是事实,另一种是被描述出来的事实。前者是老子所说的“常道”,后者是老子所谓的“非常道”。非常道,到处可见;常道,几乎见不到。
    虽然如此,但方法总比困难多,一定有方法可以让我们拥有常道。而这方法就藏在中国的一句俗语中,它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把你带入门的那些可以描述出来的知识,就是“非常道”;你学到多少,能否超越同门甚至超越师傅,靠的绝非师傅口中那些“非常道”,而定要靠“修行在个人”的“常道”。所谓“修行在个人”,就是你用心揣摩的那些非常道,将它们变成自己的心得后,就成了“常道”,如此,你才有可能超越同门,甚至超越师傅。
    我们以上“道”出的内容,按老子标准,不能算常道,它是“师傅领进门”;至于你能否从以上内容悟到“常道”,还要看“修行在个人”。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