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谶纬是西汉经学重要现象,被禁后纬书散佚。元末明清时辑得甚多,学者力主分别谶纬,但近代以来,每不区别。本书按纬叙述,条理分别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易》纬(上)
一 易之三义,君人五号
二 筮法
三 易与一及十五之数
四 爻位,上下经
五 四正四维
六 四正卦外六十卦配年
七 六日七分
八 卦当岁、爻当月,策当日
九 二十四气(候)应
第二章 《易》纬(中)
一 商周之事
二 《河图》《洛书》
三 天降嘉瑞
四 即位之卦(期),五德之日
五 日以卦用事
六 卦气之验
七 正验之道
八 卦气消息
九 轨数享国推灾
十 帝王易姓
十一 他纬
十二 谶言
第三章 《易》纬(下)
一 释乾坤凿度
二 太易,太极,圣人作《易》
三 八卦:卦画为象,内外上下,四门四正
四 筮法
五 六十四卦象;上下经;卦数,爻数
六 五行天地数
七 坤元十性,三体
八 坤有八色
九 坤象变理
十 坤四道
十一 坤与乾
十二 数例
第四章 《尚书》纬
一 解释《尚书》
二 天文
三 历法及大地
四 传说历史
五 受图受命
六 瑞应
七 天人之际
八 谶言
第五章 《诗》纬
一 天地圣人王者
二 五行神,干支,王者布德制法
三 诗者持也,诗与天文、地理及乐
四 解《诗》,《诗》无达诂
五 诗三期,四始,五际
六 天庭北斗,星宿所主
七 异象
八 神话、植物
九 传说
十 谶言
第六章 《礼》纬
一 天文历法
二 传说历史
三 灵台之礼
四 以礼治国
五 礼得之应
六 五行而王,文质再复
七 异象
八 他纬
第七章 《乐》纬
一 紫微及附近星宿
二 天元,天命,鼓和乐
三 五音,十二律吕,三分减益
四 八代之乐,乐与俗
五 圣人之作乐
六 应验
七 人有五脏
八 他纬
第八章 《春秋》纬(上)
一 孔子作《春秋》
二 天地历法
三 说天地历法
四 传说历史
五 图书
六 瑞应
七 三五而反,五德之运,文质再复
八 礼乐刑罚
九 解释《春秋》
第九章 《春秋》纬(中)
一 紫微太微,天帝天庭
二 星宿具体职主
三 星宿分野
四 五帝之精,日月君臣
五 天象瑞应
第十章 《春秋》纬(下)
一 人与天,五行之精
二 云蜺风雨,雷电霜雪;五谷植物,精;动物
三 天告
四 天谴
五 他经他纬
六 谶言
第十一章 《孝经》纬
一 孔子作《孝经》
二 释孝
三 日月,周天,节气,九州
四 天庭人文
五 传说历史
六 天子圣王,三公诸侯;五德之运
七 礼乐
八 孝德之应
九 天谴
十 五脏四支九窍,情性魂魄,命
十一 百物仙药
十二 他经他纬
十三 谶言
第十二章 《河图》纬
一 天文历法
二 地理
三 星宿所主,山海君神
四 传说历史
五 《河图》瑞应
六 天谴
七 生理疾病、武器日常
八 他经他纬
九 谶言
第十三章 《洛书》纬
一 天文地理
二 传说
三 《河图》
四 吉象
五 异象
六 占断,医药
七 谶言
第十四章 《论语》谶(纬)
一 星宿所主,地理分野
二 传说历史
三 《河图》
四 麟凤
五 孔子及弟子
六 格言
七 天谴
后记
前言

一
古代经常讲谶,早期尤其如此。但究竟什么是谶,并不容易定义;而对于讨论古代的谶纬问题,相应界说却非常重要,不然讨论无法进行。谶有些类似预言,但其实有所不同。所谓预言,乃是对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判断,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趋势及现实状况的把握上。比如《史记·项羽本纪》载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预言,而且真的实现了;当然有的则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未能实现。谶所不同于预言者,首先在于来源可能很神秘,或本来无意于此,同时也可能附有某种符号。
谶通常的表现形式为隐语。《史记·赵世家》记载,秦穆公病,“七日而寤,寤之日……曰:‘……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这里明确说到所谓谶,故常被人引用。此乃上帝托梦于秦穆公之言,显然很神秘,只是话好像很直接,不大像隐语。司马迁说“秦谶于是出矣”,可见所谓秦谶,并不是这几句话,而是另有所言,至于具体是怎么说的,司马迁没有记载,应该是隐语。《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载,始皇使燕人卢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这里没提到所谓谶,但《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六》按语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始皇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指出所谓“亡秦者胡也”正是谶言,更指出了谶为隐语的特征。
谶是应验的。许慎《说文解字》说:“谶,应验也。”张衡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①这很重要,设想一下,如果晋国后来没有献公之乱、文公之霸及襄公与秦崤之战获胜,那么这所谓秦谶还成立吗?显然不能。由于谶是应验的,所以有某种追认的意味。秦穆公当初是否真的做了上述那样一个梦,是否真的有上帝对他如此说,其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而后来称之为谶,其实是司马迁的看法。当然如果公孙支真的把这些都记下来了,或许晋襄公以后的人可以认同这所谓秦谶。
神秘出现的谶,由于是隐语,就有一个解读的问题。秦始皇当初将录图书谶言解读为可能是匈奴来犯,派兵击之,事实上这个解读不正确,裴骃《史记集解》引郑玄注:“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为人名,反备北胡。”②但秦亡于二世终究是事实,谶言应验了。《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明白是预言,但也有人解读为谶,这主要是认为“三户”乃地名。《史记索隐》说:“《左氏》‘以界楚师于三户’,杜预注云‘今丹水县北三户亭’,则是地名不疑。”《史记正义》说:“服虔云:‘三户,漳水津也。’孟康云:‘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括地志》云:‘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界。’然则南公辨阴阳,识废兴之数,知秦亡必于三户,故出此言。后项羽果度三户津破章邯军,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谶。”①一般不取此种解读,但这里很能见出谶可能有多种解读的情况。从应验上说,这也符合谶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某种应验。《诗话总龟》有“诗谶”一门,都是应验的故事。不过其所谓应验,与诗人本身无关,而是后来人的看法。《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其所谓谶,都是作者对小说人物后来命运的提示,小说中人物可能会有某种感觉,但他们并不认为这些是谶,其所以称谶,是因为作者让这些应验了。历史记载中所谓谶,常关系国家大事,甚至朝代兴替,故极为人们所关注,应对之或将之付诸实施,应验者终于成谶。故此所谓谶,总是与某种重大事件有关。另外,由于谶是隐语,不免有某种文学性,而记载谶言的纬又多传说,亦不乏文学色彩,于是所谓谶纬就更和文学有关了。刘勰《文心雕龙·正纬》很早就指出这一点。当然这些都还只是诗、小说写到谶以前的事。
……
五
经典有漫长的形成历史,经西周而至孔子,或集其大成,或再编如《春秋》及《孝经》。因孔子的传授及其弟子的探讨,经典研究积累起很多成果,发展出不少重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齐国重视学术,战国早期就有所谓稷下学派,后来驺衍根据先前的阴阳五行思想,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战国末至汉初,研究经典者,很多都是齐国人。就当时研究趋向,不久渐有所谓鲁学、齐学之说。董仲舒虽是河北人,主要研究《春秋》,但也被列在齐学。马宗霍析论经齐学、鲁学,认为“谶纬之说,则滥觞于齐学”①,颇为后来人所信从。
驺衍说“五德转移”,又说“符应若兹”,还涉及所谓“禨祥度制”,影响所及,则有董仲舒据《春秋》发展出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载,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开首即问董仲舒:“灾异之变,何缘而起?”对曰:“臣谨按《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武帝听董仲舒说完了他的看法,“以仲舒为江都相”。司马迁家世天官之学,亦曾问学于董仲舒,《史记·天官书》记载了很多异象,对后来有很大影响。但整个说来,司马迁的看法很审慎,其《报任安书》说,《史记》的写作,首在“究天人之际”,次乃“通古今之变”,而终“成一家之言”。众纬特别是《春秋》纬,包含很多异象内容,这些看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处在现代文明中的当代读者也是很容易看出的。之所以还要叙述这些,乃在于揭示思想的行程和历史。
谶言似乎也有一点天人感应的意味,过去之所以不别谶、纬,也是因为把二者混淆了。如前面对谶言的界说,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进一步说,按本书之所展示,纬书内容也绝不只有所谓天人感应,而是还包含大量对相应经典的解释,对天文、地理以及历法的探索,注意于此,显然有助于经典研究,同时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也是有益的。谶纬里有很多激愤,这是当时社会制度的产物;其中包含着对国泰民安的向往,而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单说所谓谶,现代人们早已经不相信这些了,人的未来要自己从现在做起,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日本学者所编《纬书集成》,应该对本书写作有大帮助,但未能读到。参考著述,未能一一注明,在这里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