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治家勉学存孝义--颜之推与颜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 定价: ¥28
  • ISBN:9787534782862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大象
  • 页数:201页
  • 作者:潘帅
  • 立即节省:
  • 2016-01-01 第1版
  • 2016-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潘帅所著的《治家勉学存孝义--颜之推与颜氏家风》详细梳理了颜之推的家训、家规、家风,以及对整个颜氏家族的影响。

内容提要

  

    潘帅所著的《治家勉学存孝义--颜之推与颜氏家风》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南北朝时期琅琊颜子推家族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并写出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氏家训》。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颜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数先世仁孝流芳
  第一节  颜姓的渊源
  第二节  陋巷有颜儒
  第三节  廉孝双兄弟
  第四节  孝悌铁胆道靖侯
  第五节  龙性难驯思经远
  第六节  义孝两父子
第二章  顾平生风雨流离
  第一节  年少失怙  长兄如父
  第二节  一生三化泪洒亡国
第三章  看后人义烈儒风
  第一节  大儒师古青出于蓝
  第二节  颜氏有女名真定
  第三节  驱虎驯鸥颜太守
  第四节  仕途崎岖我心依旧
  第五节  持节授首铁骨书圣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_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古典原则的式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社主编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丛书”。
    由于时间关系,第一辑的十本书都是我的学生编写的,他们有的已经博士毕业,有的还硕士在读,水平不一。尽管我们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多次在中心的例会上讨论编写事宜,但由于时间仓促,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诚挚地帮助我们,不吝指教,以便我们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徐梓
    2015年1月

后记

  

    深夜灯下,轻轻敲下最后一个字,长出了一口气,又不禁有些怔忡,心神依旧沉浸在这一个个故事中,难以自拔。
    曲阜陋巷内,是谁曾经箪食瓢饮?
    崤山脚下,是谁曾经泪洒长襟?
    琅邪山旁,是谁在凭吊齐国古邑?
    大江之上,是谁在嗟叹南渡的无奈?
    北行路上,是谁在感慨身世流离?
    书斋之内,是谁在埋头文案皓首穷经?
    金銮殿上,是谁在血流满面掷地有声?
    平原城外,是谁在以酒誓师振臂高呼?
    是谁……
    千年的风沙足以湮灭很多痕迹,曾经鲜活的身影也终究一个一个地远去。然而,总有些不变的东西,就像传承的烙印,一代一代地接续下去。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种传承的烙印,就是家风。无论足迹走到哪里,只要这个烙印存在,家族就会扎根在哪里。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而家训则是家风的载体与传递者。家训的存在是为了存续家族。延续家风,而一个家族的家风也渗透在家训的每一个字里行间。
    那么颜氏的家风是什么呢?颜氏的家训又有哪些内容呢?
    第一,儒文并重,孝悌治家。作为复圣颜回的后代,儒家思想一直是颜氏家族所传袭的主要内容。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曾交代:“吾家风教,素为整密。”由此可见,对于家风的传承,颜氏是有一套严格的内部规范的。就颜氏家族而言,他们的“风教”,就是“孝仁礼仪,导习之”(《颜氏家训》之《教子》篇)。
    “孝悌”“人伦”一直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颜氏的传家训诫中,对此也是格外重视。《颜氏家训》中写到了父子之情,既慈且严;兄弟之情,同气连枝;夫妇之情,互敬互爱。
    对于父母的孝顺和兄弟之间的友爱是颜氏家族的良好传统,颜斐和颜盛兄弟都以孝悌出名,所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孝悌里”。从颜含的事迹中更是可见一斑。颜含开棺救兄,足不出户侍奉父母兄嫂整整十三年,即使有做官的机会也都放弃了。
    这一点颜之推自身就有深切的体会。九岁丧父,颜之推受到两位兄长慈爱有加的照顾,顺利安稳地度过了少年时期。颜真卿的情况和颜之推类似,从小没有得到父亲的教诲,都是靠着亲属和兄弟们相互支撑,才能走过最困难的时期。
    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关爱,可以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维系得更为紧密,从而有助于稳固家族的结构。同时,礼仪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家诫中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士族们认为高雅的举止和严格的规范是他们区别于普通家族的标志。因此,颜氏也非常注重礼法的传承,族人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关于礼仪进退行止方面的训练。 颜之推在家训中提到,颜氏家族“世善《周官》《左氏》”,以“儒雅传家”,可见,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儒家经典是不二之选。而尤其在礼学和史学领域,颜氏家族更为擅长。 而从“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来看,颜氏的家学渊源绝不是轻艳浮浅的东西,而是非常严肃的学术内容。这也是为什么颜氏家族很少出粉墨登场的骚客,几乎都是严谨博学的文士的原因。 而在文学方面,颜氏族人多擅长辞赋、训诂、考据,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家学传承上的偏重了。 第二,经世致用,立身扬名。学得圣贤书,用于帝王家。儒家一向讲究“人世”,讲求所学能够“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对于一个家族来讲,呈现在代代相传的家训中的,可能更多的是关于家族自身的延续。换言之,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光大门楣,泽被后人。 …… 然而这样的选择所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伴随了颜之推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歌赋中,都可以读到他的浓重的羞耻感与忏悔: “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悯悯思旧都,恻恻怀君子。白发窥明镜,忧伤没余齿。”(《古意》) “小臣耻其独死,实有愧于胡颜。”(《观我生赋》) 实际上,一直秉承着儒学传家的颜氏也原原本本继承了儒家的“孝义”。从颜斐的不畏惧权势、颜含的铮铮铁骨、颜见远的忠烈殉国、颜协的拒不出仕、颜师古的舌战群儒、颜真定的断耳明志、颜氏双卿的宁死不屈,甚至颜之推本人的心怀故国勇于言耻,都透出了颜氏家族世代传递的仁义之气。 千年的时光荏苒而过,曾为颜氏的绵延兴旺而努力的一代代先辈,如果在天有灵,应该会感到欣慰。几百年下来,颜氏家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而子孙也非常争气,几乎代代都有以文人仕的杰出子弟,民国时期,更是涌现出诸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常桑杭村的颜氏祠堂香火不断,经常有海内外的颜氏子孙过来拜祭。由颜真卿手书的《颜氏家庙碑》至今仍矗立在西安碑林之中,铁画银钩的字迹依然在不停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与顽强。 推开宿合的窗,惊喜地发现,窗外竟是一片在重重雾霾下早已难得一见的清朗夜空,影影绰绰的繁星点点散落在整个天穹。颜氏家族就像这漫天繁星啊,千年以降,出了太多的隽秀人才,以我笔力,难以穷尽,只能撷取群星中最大最亮的几颗,述说他们的故事。 成书在即,心里却也有些惶恐不安。自知所学有限,知识浅薄,书中难免有诸多错漏之处。如有读者发现,还请不吝赐教,必虚心改正。只盼读者阅读此书时,不致心生厌倦之感,能有些许感悟收获,则我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