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伦理学

五卷书(精编彩插本)(精)

  • 定价: ¥88
  • ISBN:9787229110406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重庆
  • 页数:431页
  • 作者:季羡林
  • 立即节省:
  • 2016-06-01 第1版
  • 2016-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修身、齐家、治国法则 为人、处世、交友智慧,
    古代印度皇室必读书 风靡世界逾千年之久
    多达五十多个翻译语种 影响遍布全球
    季羡林先生高度赞誉 首译中文全本
    世界上所有民族里产生寓言和童话最多的就是印度,现在流行世界各地的寓言和童话很少不是从印度传出来的。
    李安在谈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也曾提到:“印度教的故事是最棒的。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
    而印度最有名的故事集便是季羡林译注的《五卷书》,它被印度皇室作为政治和修身的课本,是一座智慧宝库。

内容提要

  

    季羡林译注的《五卷书》的由来:印度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王子统治论,从此,《五卷书》“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作为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智慧宝库,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五卷书》不仅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五卷书》一直以来以其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影响著称于世,不仅在印度文学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季羡林曾经评价《五卷书》说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用任何文字写成的书籍以耶稣教的《新约》《旧约》译成的外国文字最多。但论到真正对民众的影响,恐怕《新约》《旧约》还要屈居第二位。”
    书中并附由巴列维文转译的阿拉伯文译本插图,朴拙可爱,颇具异域色彩。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等。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曾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桂冠。

目录

出版前言
译本序
序言
第一卷  书朋友的决裂
第二卷  书朋友的获得
第三卷  书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
第四卷  书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
第五卷  书不思而行
再版后记

前言

  

    关于《五卷书》的形成,如序言中所说,印度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名叫毗湿奴舍哩曼的婆罗门,“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皇子统治论,从此,《五卷书》“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
    《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所以称为《五卷书》。
    通俗来讲,《五卷书》是一部古印度民间故事集,也是一部寓言集和童话故事集,虽然是以统治论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却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五卷书》一直以来以其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影响著称于世,不仅在印度文学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用任何文字写成的书籍以耶稣教的《新约》《旧约》译成的外国文字最多。但论到真正对民众的影响,恐怕《新约》《旧约》还要屈居第二位。”言外之意,《五卷书》在世界范围内对民众产生的影响超过《圣经》。
    《五卷书》最早的传本可能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纪,但是直到1959年中国才有了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第一版汉译本,且流传不可谓深,亦不可谓广。所以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五卷书》似乎还是比较陌生的。
    关于《五卷书》形成的时代背景、文学地位和影响、结构特色等等,季羡林先生在本书中的《译本序》和《再版后记》中有详细介绍,这些文字对理解本书内容不无裨益,提醒读者不要忽略阅读。
    《五卷书》不仅以其独特的故事结构、韵散结合的行文特色,以及充满童话味道的寓言故事使人着迷,作为印度皇子们的必读书,《五卷书》更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智慧宝库,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例如:
    不管是怎样无足轻重,许多东西联起来就保证胜利。
    用一些草就可以搓成绳子,用这绳子连大象也能捆起。
    谁要是不把敌人和疾病在刚发现的时候就消灭掉,
    即使他非常有力,等到他(它)们壮大了,仍然会被打倒。
    一个人在世界上受到重视或轻视,
    取决于他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
    对一个有本领的人,哪有过重的负担?
    对一个有决心的人,哪有过远的距离?
    如果不希望一个人倒霉,即使他不问,也要对他说明事实,
    好人的规矩就是这样,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倒行逆施。
    有本领的人用自己的本领来获取名声,出身有什么关系?
    ……
    如此不胜枚举。
    寓言的功能之一便是劝世警俗、启悟智慧等,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将此类句子用字体加粗的方式标示,以期提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多加思考,亦便于读者在随手翻阅时能多有收获。
    书中并附由巴列维文转译的阿拉伯文译本插图,朴拙可爱,颇具异域色彩,结合文中故事,值得欣赏玩味。
    《五卷书》篇幅浩大,故事串故事,根据标题统计的故事就达83个,其中又隐含其他故事,但因其寓言的文学形式,且原本就是为了教育青年,故阅读起来并无艰涩之感,且其中蕴含的哲理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时常咀嚼思考。
    本书虽几经编辑修订,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出。
    为更多人带来思考和益处,这是本书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季羡林先生翻译《五卷书》的初衷和期望。

后记

  

    《五卷书》汉译本第一版于1959年出版,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原来写过一篇序,水平不高。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现在再版时,我打算把它保留下来。在过去二十年中,我忙于一些别的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剥夺了一切读书和写作的权利,白白虚度了六七年。因此,我对于《五卷书》想得不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想。但是,究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在我一生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对这本书不可能没有一些新的看法,不管多么肤浅,毕竟是新的看法。我现在就用写后记的办法把这些想法写了出来。这样,对于读者,特别是对印度古代文学比较陌生的读者,也许会有些用处。
    在这里,我想谈下面几个问题:一、时代背景;二、印度古代文艺发展的道路;三、语言;四、思想内容;五、结构的特色。
    一时代背景
    这一部书在印度有很多传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因此,我们无法说它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有一些梵语文学史上,明确地说,它写成于某一个时代,这不是全面完整的说法。如果把印度古代梵语文学分为吠陀时期(前15~5世纪),史诗时期(前4世纪至公元后三四世纪)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1—12世纪)这样三个时期的话,那么《五卷书》的组织编纂时期几乎贯穿了整个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外国不少的学者,比如德国的赫特尔(Hertel)和美国的爱哲顿(F. Edgerton)对《五卷书》加以细致的分析,企图找出其中的原始成分和后来窜入的成分,做出了一些成绩。这样的工作对于我们理解本书形成的过程是有用处的。但是我们在这里不想涉及那样的问题。
    在印度历史上,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属于哪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呢?换句话说,《五卷书》的形成时期,社会是什么样的性质呢?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仔细讨论这个问题。我只简单地说一句:这一时期的印度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而且是封建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矛盾当然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公社比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印度封建时期的地主同中国的不大一样。国王,不论是大国的国王还是小国的国王,是向农村公社征收地租的,他们作为地主阶级的总头子所起的作用,要比中国的皇帝较为隐晦,因此有一些中国到印度去的和尚就认为印度赋税轻。但是实际上是同样的残酷。这个时期大小城市普遍兴起,商品交换相当频繁,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因此城市中商人和作坊主人、手工业者的地位日趋重要。行会的组织远在公元前几世纪的《本生经》时代或者更早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商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受压迫、受剥削者。从公元前5世纪起,封建社会一萌芽,商人的作用就日趋显著,许多新兴的宗教,比如佛教和耆那教所代表的利益中就有商人的利益在。宗教与商业在印度一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释迦牟尼本人就同商人有密切联系。巴利文《本生经》里面讲到商人的地方非常多。印度学者高善必(D.D Kosambi)因此就说《本生经》充满了“商人的环境”,这是抓到了问题的实质的。到了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商人与手工业者,同种姓制度更加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种姓。这时种姓制度名义没有变,内容却有了变化,从颜色(Varna)向家庭出身(jati)的演变更加明确。婆罗门不一定都是祭司。刹帝利不一定都当国王、武士,有一些人是徒有其名的。吠舍分化得更厉害,有的书上连吠舍这个名称都不见了。商人、农民、手工业者,都属于吠舍。首陀罗地位更为下降,降入社会底层。但有的首陀罗也能升为国王。玄奘《大唐西域记》里就有这种记载。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城市中的居民,包括商人和手工业者在内,日子并不好过。商人的任务就是贸迁有无,经常在外面奔波。他们一方面受国王的压迫剥削,一方面又受到陆路水路盗贼和风涛的威胁,所谓商人入海采宝的故事,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反映。他们必须结伴,才能战胜困难,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 以上这些情况,《五卷书》都或多或少有所反映。这书里面故事的主人公,动物形象占一多半,人物形象占一少半。国王、商人、婆罗门、出家人都有。至于那些动物,实际上也是人的化身,它们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人的思想感情。 商人和其他城市居民受到压迫,那么国王怎样呢? 诗歌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也对中国小说产生了影响,比如许多中国长篇小说,常常在散文叙述中间,写上一句“有诗为证”,然后就加入一些或长或短的诗。特别在描写山景或其他景致的时候,描写人物形象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诗歌。我们拿《西游记》第一回来做例子分析一下。同《五卷书》一样,第一回一开头就出现了一首诗。后来又有“真个好山!有辞赋为证。赋日:”。讲到猴子的时候,又有“你看他一个个:”。讲到瀑布,又有“但见那:”。讲到花果山,又有“但见那:”,“这里边:”。讲到美猴王,又有“有诗为证。诗日:”。下面还有不少的“但见那:”,“正是那:”,“但见:”,“但见他:”,“果然是:”。仅仅这第一回,就足以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就不再哕唆了。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不计其数的小说里都可以找到,我们也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统而观之,中国的诗歌和散文相结合,基本上是上面谈到的那两种形式的结合。换句话说,诗歌有时要重复一下散文里面讲的东西,只是换上一些华丽的词句;有时它又是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散文相续来讲述故事。 我对《五卷书》的一些新的看法,就写到这里。本来可以搁笔了。但是还有一些感想或感慨之类的东西,随着笔端涌向心头,似乎要一吐为快。本书第一版出版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成立十周年的日子。现在再版时,已经庆祝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了。在这中间的二十年中,我们都经了风雨,见了世面。许多在这以前简直无法想象的,到了今天也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身上。但是,我们越过了这些风涛,经受住了磨炼。到了今天,我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打掉了,我们心头的灰色思想清除了。我们又重新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地生活和工作起来。如果要我打一个比方的话,我想用凤凰从死灰中重生这一个典故。我们好多人不是都有重生的感觉吗?现在正是普天同庆,赤县腾欢的时候,大家都想为我们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尽上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有了一把子年纪的人也不例外。我写完这一篇再版后记,内心怡悦,无法形容,不知老之将至,专意看向未来,写毕掷笔,大有手舞足蹈之意了。 季羡林 1979年11月21日初稿 12月22日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