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哲学总论

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 定价: ¥48
  • ISBN:978754477425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译林
  • 页数:258页
  • 作者:(德国)延斯·森特...
  • 立即节省:
  • 2018-07-01 第1版
  • 2018-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延斯·森特根著的《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向我们提供了二十种实用的哲学思维方法,哲学家们亲身示范独立思考的正确姿势。本书通过诸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读者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供实际的使用场景:权威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怎么判断看起来很有逻辑,其实并不符合逻辑的说理?为什么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红?……

内容提要

  

    《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把哲学变得平易近人。作者延斯·森特根用轻松欢快的语调,向读者介绍了20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维方法。他模仿了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的形式,但远比《论题篇》生动有趣。
    书中的每一种思维方法,都关联了一位哲学大师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到康德、帕斯卡、尼采,再到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几乎贯穿了整部哲学历史。作者举重若轻,书中的文字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并且引用了新闻事件以及身边张三李四的例子来说明哲学命题。
    纳迪亚·布达的插画和森特根的文字相映成趣,既有调整读者阅读节奏的作用,又通过绘画语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目录

导言
1. 权威,信还是不信?
2. 为什么看得清,才能想得明?
3. 让“事实”说话?
4. 从蛛丝马迹到真相,到底有多远?
5. 原因那么多,哪个才是决定性的?
6. 用反例进攻
7. 为什么没有面面俱到的定义?
8. 画面感,决胜的关键
9. 如何高效率地进行“思想收纳”?
10. 用三个圈告诉你什么是“逻辑”
11. 为什么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红?
12. 人身攻击,哲学家也不能免俗
13. 在头脑中建一座实验室
14. 此处无为胜有为
15.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16. 当笑声成为武器
17. 谎言重复千遍即是真理?
18. 神谕在古代哲学争辩中起了什么作用?
19. 找不到思想关联?做个表格吧!
20.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
结束语

前言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有一群医生,他们被称为“方法学家”。这些人认为,各种各样的疾病,虽然症状各不相同,但是病因都只有一个。于是他们质疑,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治疗方法和药剂呢?完全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嘛!这真是天才般的想法!可惜的是,这群“方法学家”最辉煌的时候,也不过是当了罗马皇帝的御医。之后,他们就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无独有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中,也有人持类似的观点。他们觉得可以找到一种哲学思维方法,让所有的哲学问题迎刃而解。这些哲学界的“方法学家”生命力远比医学界的同行来得长。直到今天,还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可是,当我们去细细分析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哲学大师是怎么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五花八门。我的这本小书,就意在向大家揭示这一点。不要以为,只有在有关生命意义的哲学争论中,才需要用到哲学思维方法。凡是有讨论和争辩的地方,不管是媒体上的论战,还是伙伴间的斗嘴,哲学思维方法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历史上第一个把哲学思维方法收集成册的人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这本册子叫做《论题篇》,是他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写成的。亚里士多德写这本册子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当时的最高学府——柏拉图学园的辩论中获胜。
    《论题篇》包含了大约三百个思维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讨论场合,而且无论什么话题都可以用得上。亚里士多德成为老师后,这本书就成了教材。这本书既是有志于哲学的年轻人的入门书,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当时的雅典人崇尚独立思考。在他们心目中,一位学者不仅要知识渊博,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者不该人云亦云,相反,他们把思想当作游戏,不断玩出新花样。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论题篇》很难读瞳:内容繁杂、文字极不流畅,行文风格犹如索然无味的电报。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下定义上,因为这是柏拉图学园中最为重要的讨论话题。再加上书中的事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十分陌生,必须经过解释和破译今人才会懂得。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收集思维方法。思维活动的关键点不在于知识,而是哲学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于提出观点、寻找论据,而更在于想象力。参与哲学思考,其实和参与一个富有娱乐精神的游戏是一样的。
    本书的出发点和《论题篇》非常相似,就是要看一看哲学家们在工作时都做些什么。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哲学讨论,就会发现,我们通常想象的讨论,即从一个论点向另一个论点有条不紊和理性地推进,是非常错误的。在讨论中,他们不仅会提出和解释观点,而且也会狂叫、喝倒彩、开怀大笑、唱歌和咒骂。思考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死气沉沉。思考的多样性不仅令人凉讶,而且还永无止境。
    这本书中出现的思维方法只是沧海一粟。不过,你很容易就能顺着它们找到更多的思维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每种方法单独成章,但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希望大家不要割裂地看待它们。书中的例子一部分取之于政治演说,一部分取之于文学作品,更多的案例则来自于日常生活。所以在说明思维方法的对话中,不仅会出现苏格拉底,还会出现张三李四这样的普通百姓。
    讲述任何思维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家减少对他人观点的依赖,开辟奇思妙想的新渠道,从而更加敏锐地做出判断。简单地说,就是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

后记

  

    哲学赖以生存的手段是讨论和交换看法。关键不仅仅要掌握一系列的手段,也需要具有特定的态度。因为在哲学谈话中,主要目的不是用一切手段来使他人相信某种固定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和他人一起在一个共同的事业中前进。
    因此值得建议的是,从一开始就要明白,其他人一定也有对的地方。要控制自己非赢不可的强烈意志,这种意志会破坏许多实际讨论,为此,古希腊时代的大师们建议对每一个问题不仅要提出一个,而且要提出两个互为对立的看法。这可是很难做到的!但这么做极其有益。因为如果只有一种看法,就会倾向于把自己的这种看法作为衡量所有事物的标准,而把别人的话不加思考地宣布为胡说八道。
    但被看作是胡说八道的话,常常具有隐藏很深的含义,前提是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思考。例如,十八世纪具有启蒙意识的科学家们觉得有关龙形怪物和独角兽的传说非常荒诞。一直到今天,这些怪物还被当作是纯迷信的范例。但如果我们认真地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有关龙的传说并不是纯粹想象的产物。这些传说绝不是什么空穴来风,因为人们已经找到了它们的化石。
    比如1335年在克拉根福挖掘出来一个巨大的头颅,人们无法把它归到任何已知的动物种类中去。于是人们把这一令人惊奇的头颅焊到铁条上,并在市议会的大楼里展出。当地居民认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龙形怪物的头颅,这个怪物曾经在当地兴风作浪。1636年一个雕塑家制作了一个和原件等大的复制品。今天我们还能见到这一展品。
    而神秘故事确有其真实内核。尽管这个头颅不是一条能喷火或吞吃少女的龙的头颅,但肯定属于一头巨大的动物,它的头颅曾引起克拉根福人的丰富想象。今天的科学家认为,这是一只长满长毛的犀牛的头颅。
    《奥德赛》中有关独眼巨人的故事很可能也是受到动物化石的启发,因为猛犸象或其他象类的头颅的额角上就有一个洞。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当年受到启蒙者强烈嘲笑的神奇动物的传说似乎不那么可笑了。今天我们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过许多生物,比古老寓言和传说中的生物更为古怪。事实的真相比人们的想象力更为丰富。没有什么比认为自己的哲学观点是智慧的最终成果更不符合哲学精神了。在探求真理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著名的章节中写的那样:“一方面,没有人能完全地达到真理;另一方面,没有人的努力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乐于向他人学习,同时也耍有勇气独立思考。我希望本书的读者能从这一意义上获得探求哲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