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美学

像个孩子(谈美)(精)/朱光潜美好人生书系

  • 定价: ¥54
  • ISBN:9787521700435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191页
  • 作者:朱光潜
  • 立即节省:
  • 2019-04-01 第1版
  • 2019-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精装彩图典藏版,由水墨画家林曦亲绘封面插图,艺术家李知弥创作内文彩图,随书附赠“美好人生”主题明信片。朱光潜是丰子恺、沈从文、李叔同、朱自清、季羡林、余光中、柴静、蒋勋极力推荐的美学大师。柴静评朱光潜有赤子般的真诚。一代美学宗师写给国人的美学入门书。从赏、趣、闲、慢四个角度重新阐释朱光潜美学思想。美是生活情趣的源头活水。永不过时的美学经典,带你领略人生的情趣与诗意。封面采用“延禧莫兰迪色”,舒缓雅致、宁静和谐,去年热播的《延禧攻略》正是因为这一高级的色彩视觉受到许多观众的追捧。

内容提要

  

    朱光潜“美好人生”书系美学经典丛书之一。
    在这个越来越乏味的时代,“赤子之心”弥足珍贵。如果我们能葆有万分之一孩子般的童趣,便能在这平凡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河里的鱼儿跳上岸会变成漫天繁星,灯会把黑夜烫出一个洞。在长大之前,我们也曾这样与世界相处过。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无趣的大人。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开场话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前言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其实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张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时常自相冲突,自己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意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两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因此许多青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文艺的青年,除这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说新文化是受“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他们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但他们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浅,并非他们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首先它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再次它告诉你怎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误,针砭你的缺失,鼓励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态度的亲切和谈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书里他的希望是很大的,他说: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这却不是大而无当、远不可及的例话;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人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第九章)。“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作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作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第十一章)。这便是“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第九童);是精粹的理解,同时结结实实地鼓励你。
    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文艺心理学》,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名的例子,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他分人生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说,“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这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一九三二年四月,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