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哲学总论

喜乐流放者--危险边缘的客旅生涯

  • 定价: ¥48
  • ISBN:978754265471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三联
  • 页数:24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当今世俗主义肆虐带来的挑战令许多人深陷迷惘。面对这种混乱困惑,侯士庭回顾自己八十多年作为人生导师的经历,以敏锐、辩证的洞见,探讨了人生历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张力和挑战,鼓励我们做喜乐的流放者,以永恒的眼光活在当下。

内容提要

  

    当今世俗主义肆虐带来的挑战令许多天路客深陷迷惘。面对这种混乱困惑,侯士庭回顾自己八十多年作为基督徒以及属灵导师的经历,以敏锐、辩证的神学洞见,探讨了天路历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张力和挑战,鼓励信徒做喜乐的流放者,以永恒的眼光活在当下。本书充满热情、智识和勇气,是侯老先生献给新一代读者的丰厚属灵遗产。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反文化潮流之作,它不仅挑战世俗文化,也挑战我们塑造基督教文化的种种安逸的方式。本书呼吁我们接受自己作为流放者的身份,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喜乐地活着;呼吁我们活在边缘地带,因为在那里,也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真正向临在世界中的上帝敞开,向应对世界的问题和挑战之邀请敞开。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或许是这位智慧并极为人所喜爱和敬重的基督徒作家最重要的著作。我极力推荐。
    ——大卫·本纳(David G.Benner)  亚特兰大心理学研究院教授
    有很多人将侯士庭视为“属灵的父亲”。上帝借由他的著作、他的讲演,甚或与他一同喝咖啡的时间,让他的生命向我们的生命说话。这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他的儿子克里斯,是他邀请父亲写这本书的。侯士庭博士前所未有地向我们敞开了他的心灵和思想。这是最清晰、最深刻、最温暖、最富洞见的侯士庭博士。这是父亲给孩子的遗产,我们也可以将其传给我们的儿女。让我们来坐在他脚前,聆听他关于智慧生活的教导。
    ——达雷尔·约翰逊(Darrell Johnson)  维真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侯士庭(James M.Houston),当代著名灵修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加拿大维真学院创办人,任该学院的校长和灵修神学教授多年,对福音派灵修神学及平信徒神学教育贡献卓著。著有《师徒之道》《心灵渴望》《幸福真谛》《转化生命的友谊》《美好品格的塑造》等,编有“信仰与灵修经典”系列。

目录

前言
序幕  为何使用辩证法?
第一部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新身份的基督教信仰
  第1章  隐藏之生命的气息
  第2章  在上帝面前向有异象的人生敞开
第二部个人呼召优先于体制生活
  第3章  基督徒公共生活的超现实主义
  第4章  迈向成为一个人的旅程
第三部  在群体中日渐成熟,在位格关系中传递信仰
  第5章  在爱中活出真理
  第6章  在断裂的时代传递信仰
跋  在基督里一起长大成熟
附录  为何用辩证修辞法?
注释
索引

前言

  

    奉行绝对包容的西方世俗主义肆虐横行,致使西方基督教远离合乎圣经的信仰,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项教会所面临最大的挑战,不仅在我们的外在环境中,也在我们的灵里发生。难怪今天无论是个别的基督徒还是福音机构,都深陷迷惘之中。有些人已经清楚看见这挑战。有些人却予以否认,即便他们抱持良好的动机,仍然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前进,最终还是将情势变得更加糟糕。在这一片混乱困惑之中,实用主义的言论被视为可行,而发出先知诤言的人,则被冠上自以为是的帽子。因此,本书除了发出一些呼吁,从较为谦卑的角度来说,也是见证我个人跟随基督八十年以来所试图活出的生命样式。倘若这里讲述的个人经验道出了你内心关切之事,或是引起一些共鸣,那这本书的写作目标就达到了。
    本书以对话文体写成,好使你可以随时参与探讨不,同的观点。关于辩证法(dialectics)在个人信仰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你可使用本书附录作进一步的研究。本人所有出版作品(包括本书)的版税尽都捐赠予“宗教与文化研究院”(Institute of Religion and Culture),此机构提供奖助学金,给那些在关键处境实践本书所描述信仰原则的年轻信徒。如果你想和我联络,请浏览我们为此宗旨所设的网站:WWW.religionandculture. org。
    每个人的生活除了私人领域,也包含公共层面。公共生活本应培育我们在基督里长大成熟,却制造出重重困惑。“我上教会,可是……”“我在这个机构服侍,不过……”“我在这所神学院接受装备,但是……”“我相信福音事工,只是……”我们为何要限定信仰的表达呢?我们质疑整个社会的体制架构,到底是为了什么?本书是为“流放者”(exiles)而写的,他们需要合乎道德的勇气,好能离开熟悉的传统环境,进入危险之地,最后发出先知诤言,来批判我们的文化规范和体制化态度。
    我们若忠于圣经信仰,必会时常活在自身文化的“危险边缘”。这并非提倡个人主义与独立精神,而是邀请我们更深体会做基督忠心的见证人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有道德的勇气和无私的心胸,才能面对文化的挑战,抵挡迫使我们去依赖技巧而非依靠上帝的圣灵和慈爱的有害压力。另外,我们也需要培养属灵友谊,让群体以属灵的方式成长,而非被人为地组织;而我们也需要更愿意随时与别人分享上帝救恩的喜乐。
    大约二十年前,我问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一个问题,当时他的人生路程已将行尽。我问他身为一个作家,这一生是否有任何遗憾。他回说,但愿自己曾为了“与舆论唱反调”而摇旗呐喊——事实上,作为《笨趣》(Punch)杂志的总编辑,他已是当代优秀的讽刺作家。
    “我的意思是,”他接着说,“与陈腐的宗教舆论唱反调。”他到了晚年才信主,来不及实现宏愿。“但你应该去做”,他补充说。听到这份难以想象的任务,我不禁大笑。
    或许当年马格里奇所撒下的芥菜种,如今长成了一小株植物。本书是一个闯荡一生、不计后果之人的告白,旨在鼓励和支持其他的喜乐流放者。他们或许能体会当我听到马格里奇那番话时的反应与感受——仿佛被激励去参与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我盼望这些喜乐的流放者,即便隐藏在不同环境的微小群体中,仍能不断成长,发展出一个全球性的友谊网络。
    回顾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我真要向这些喜乐的流放者致谢,尽管族繁不及备载,我还是要特别向支持我的朋友们表达感谢:美国校园出版社(InterVarsity Press)的出版人鲍伯·弗莱英(Bob Fryling)、功力高超的编辑盖瑞·迪多(Gary Deddo)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帮忙校稿的帕特·卡尔沃(Pat Calvo)、达瑞·约翰逊(Darrell Johnson)、迪恩·欧弗曼(Dean Ov rman)、比尔·雷默(Bill Reimer)、斯基普·莱恩(Skip Ryam)、保罗·海姆(Paul Helm),以及莎莉·沃西斯(Sally Voorhies)。
    我也要向不断鼓励我的家人和好友表达感谢。感谢“宗教与文化研究院”的诸位理事:凯莉·芭培(Kelly Barbey)、克雷格·盖伊(Craig Gay)、克里斯·侯士庭(Chris Houston)、凯斯·马丁(Keith Martin),以及凯恩·史蒂文森(Ken Stevenson)。此机构是为了促进各界探讨本书提出之原则而成立。本书若有任何事实错误或谬解,责任全属作者本人。

后记

  

    在基督里一起长大成熟
    某些作家讲到他们的著作时,总说:“我的书”“我的评论”“我的历史”……他们像拥有自己房子的中产阶级人士,总是把“我的房子”挂在嘴上。他们应该说“我们的书”“我们的评论”“我们的历史”比较好……因为在那些著作里,别人的东西通常多过他们自己的东西。
    ——帕斯卡尔,《思想录》
    在我生命的历程中,写作活动仍是,且永远是次要的,因为它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工作。在我人生的中心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关注点:更新教会的任务。
    ——巴尔塔萨,《我的工作回顾》
    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以弗所书》4:13
    个人的信念总是不完全的,这就是为什么本书仅收录六章,而不是七章!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用分析法,而是选择辩证文体写作。因为对话体是社会性的,而分析则是独自的尝试。我们已探讨过为何就信仰的传递方面,个人性的方式比遵循常规的做法更有果效。个人性可以渗透到他人的生命中,一般化则无法达成同样目标。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佐西玛长老提到一位常来拜访他的陌生人。佐西玛对这人有种“非常强烈的信任感”,他感觉“这人灵里有某个特别的秘密”。后来,这位陌生人主张反对盛行于社会上的离群索居,它使得“现在每个人会花最多的力气使自己与他人分离,只想在自己的里面体验丰富人生;然而,这一切努力带来的并非丰富的人生,而是……完全的孤立”。’不时有人突破时代精神,借由彼此相交的团契将灵魂从孤立中拉出来。因为我们在孤单的狐洞里并不安全,所以我们必须尝试与整个人类经验连结。
    我常发现我原本以为是私密的“我”,结果却是普遍的“你”。许多所谓私人的回忆,比如我在本书中分享的几件事,其实早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成为人类共享的普遍经验。真相是,那些我从别人身上吸收过来的东西,早已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以至于我常忽略来源,甚至忘记自己当初是如何受到他人的启发。倘若以为自传(autobiography)是独立自主的自我的产物,我们就是犯了理解上的错误;我们应该称它为“社会传记”(Sociobiography)。因为诚如多恩所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帕斯卡尔也认为诸如“我的书”之类的话,其实都是谎话,因为作者已经忘记他从别人的思想撷取了多少果实。柯勒律治于其诗作《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中提出了更直率的看法:
    喂,你能制作你自己吗?
    先学学这门手艺吧;
    或许你碰巧能知道自己是由什么制成的。
    人哪,你凭什么竟敢那样称呼自己?
    人哪,在你里面有什么,是能被知道的?……
    可怜虫的无用姊妹,生、死、灵魂、土壤
    勿要理会自己,而要竭力认识你的上帝!
    当然,使徒保罗之前就暗示过,基督徒的成熟绝非只是个人的成熟;就像圣父从不会单独行动,圣子也不会单靠自己,而圣灵也不会以自己的名义行动。此三位乃一上帝。事实上,三一上帝是“与他者(the Other)同在”的,他借难以理解的方式与受造万物和人类连结,他是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圣经中的上帝并不是孤立的单一体,因为他本质上是群体性的,而爱是他的存有。上帝是爱,爱是从上帝而来的。所以,基督徒生命虽是个人的经验,却也是共同的实在。唯当我们与圣徒相交,才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或许我们应该考虑把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当作基督徒年历上最神圣的日子。这个日子标示了基督徒故事的顶点,从主显节开始直到五旬节之后,上帝的旨意一一实现。而最能充分表达上帝旨意的,莫过于我们主所作大祭司的祷告:“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约17:21)这合一就是借由圣子、靠着圣灵,基督的身体与圣父相交,在其中,爱被显明、经历和分享,那是爱中的真理。换言之,只有在爱中才能经历到真理。因此,真正的神学教育必然带出群体,一个表达三一上帝的爱的群体,因着向三位一体的奥秘敞开,而自然流露出他的爱。 …… 第一次你吸引我心归你, 我想到服侍便勇往直前: 除了因着本性乐于做的事 而得着的喜乐, 随着你厚施的恩典, 有更多的快乐会归我所有…… 然而, 我的出生和精神 宁可选择追求世俗之路; 你却领我在书堆中消磨, 又将我裹在长袍之中。 在我还没有力量改变人生之前, 我就卷入了斗争的世界…… 但是,尽管你加诸患难于我,我仍须谦恭; 必须在软弱中坚强。 嗯,我要改变服侍,去寻找 别的主人来侍候。 啊,我亲爱的上帝!虽说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求你不要让我去爱人,倘若我不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