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宗教

尼姑谭(增订本)(精)

  • 定价: ¥72
  • ISBN:9787547517215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西书局
  • 页数:43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尼姑谭(增订本)(精)》是一部兼具随笔性与学术性的尼姑专题研究,作者将全书分为三编,征引佛书、僧传、笔记、诗文、地方志以及墓志、塔铭等文献,或述,或考,或评,就有关中国古代尼姑生活等问题,抒发己见,试图复原历史上尼姑之面貌。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暮鼓晨钟的女性世界”从尼姑的历史出发,细致探讨了尼姑的生活;中编“清尼遗事考实”就岭南三尼与清初政局、道光禁烟与灵官庙尼姑案等历史事件作深入的探讨;下编则为《比丘尼传》评说。此次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上增添了部分新材料,并对部分内容作了修订。全书内容丰富,文字平易,论点明晰,是一部优秀的学术普及著作。

目录

引言
上编  暮鼓晨钟的女性世界
  一、青灯古佛旁的女人
  二、尼姑参禅
  三、尼姑思凡
  四、尼姑之死
  五、乱世尼姑
  六、花禅
  七、文人与尼姑
  八、尼姑与文化
  九、尼姑临终偈
  十、尼姑诗
中编  清尼遗事考实
  一、岭南三尼与清初政局
  二、钱柳与尼姑的因缘
  三、“吸鸦片烟始于尼”辨证
  四、道光禁烟与灵官庙尼姑案
下编  《比丘尼传》评说
  一、宝唱及其时代
  二、晋尼列传评说
  三、宋尼列传评说
  四、齐尼列传评说
  五、梁尼列传评说
附录
  一、中国尼姑大事记
  二、尼论辑要
后记
新版后记

前言

  

    《尼姑谭》可说是闲书,但并非戏笔。
    中国尼姑史,是一个问津者少而又诋诬丛生的领域。在通常情况下,“尼姑”往往被等同于“花禅”或“淫媒”,名声是不好的。什么“禅室偷香”“尼庵私会”,作为传统题材被演成话本、戏曲和时调,弹唱于市井,流播于乡间。在说说唱唱中,一部尼史,几乎完全变成艳史了。
    任何偏见,一经社会化,就被赋予公论的面貌,世代传承,根深蒂固。自宋代以来,随着封建伦理的强化,尼姑被安排在“三姑六婆”的首席,不断受到俗人的笑骂。甚至梦见尼姑,《占梦书》也视为不祥之兆:“梦见尼,所为不成。”在现实生活中,妇女与尼姑彻底隔离,成为《教女遗规》的金科玉律:“三姑六婆,勿令人门。此辈或称募化,或卖簪珥,或假媒妁,或治疾病,专一传说各家新闻,以悦妇女。暗中盗哄财物尚是小事,常有诱为不端、魇魅刁拐,种种非一。万勿令其往来!”被放逐于女界之外的尼姑,成了一群不可接触的人,似乎是罪有应得的。凌漾初的名著《拍案惊奇》,就有一段令人惊奇的议论:
    其间一种最狠的,又是尼姑。他借着佛天为由,庵院为囤,可以引得内眷来烧香,可以引得子弟来游耍。见男人问讯称呼,礼数毫不异僧家,接对无妨;到内室念佛看经,体格终须是妇女,交搭更便。从来马泊六、撮合山,十桩事到有九桩是尼姑做成,尼庵私会的。
    凌氏用他凌厉的笔锋,从两方面来给尼庵定性:一是“引得内眷来烧香”,即销金窟也;二是“引得子弟来游耍”,即销魂窟也。一庵两“窟”,双料功能,怎能不“狠”!真是“善哉,善哉”,尼被“泥”化了,变成漆黑一团。
    如果说,这是讽世之言,难免有所渲染;那么,以论世为己任的士大夫,又怎样评论中国尼姑之命运呢?清初大诗人朱彝尊的《杂诗》二十首之一,竟然也是用灰色来给尼姑画像:
    至晋始有尼,入梁俗莫挽。
    此辈僧易狎,为态亦婉娩。
    一入富家门,内言出于相。
    挟伴湖山游,积金寺塔建。
    精舍累百区,有司岂能限!
    宣淫青豆房,饱食香积饭。
    因之坏风俗,讵可偕息偃。
    妇人有妇功,蚕织乃其本。
    如何水田衣,娑拖出祗苑!
    “嘉孺子而哀妇人”,是《庄子·天道篇》倡导的一种智者的慈悲。尼姑属于不幸的妇人,当然应该在“哀”之列。按个人的记忆,自己与尼姑尽管无缘可言,但寄予某些同情,却似乎蓄之已久。儿时依母,爱跟妈妈上外婆家。沿堤而行,走近村口,榕荫下有座破败的庵堂,偶尔看见三两个尼姑在里面走动,只觉不男不女,莫名其妙。后来识得几个字,草草读过《阿Q正传》,对那个被阿Q调戏、咒骂他“断子绝孙”的小尼姑,也曾流露过几分同情和悲悯。念大学的时候,有幸赶上听双目失明的陈寅恪教授讲史论诗,又读了他的论文《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这才茅塞顿开,晓得应当从梵、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去认识尼姑出家现象。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四旧”运动,有一天在广州街头,遇见一个老尼姑正遭“勒令”,当众焚毁自己供奉过的经书和法器。“槛外人”沦为瓮中鳖,欲诉无门。她孤零零地拨着火灰,那副沮丧的样子,那种哀怨的眼神,不知不觉地竟在我心中激起一阵酸楚。直到今天,我还弄不清当年这种奇特的反应,是不是悲人正所以自悲。
    从所见所读和所感中,我逐渐地意识到,被扭曲的尼姑面貌应当复原,尼姑史的重建是不妨一试的。不过,在认识的现阶段,还难以作出严格的历史叙述。因此,只能散论漫谈,抒发有关尼姑问题的若干己见。全书三编,或述,或考,或评,终算凑成一个“三合一”的思维结构。流传至今的古代文献,储存着形形色色的尼姑史料,佛书、僧传之外,还有语录、笔记和诗文,以及数量庞大的地方志。甚至石头也不甘沉默,出土的墓志和塔铭,断断续续传来尼姑往事的新信息。所憾识见未广,掌握的事例离详备尚远。更何况,作为一名尘世学人,我的尼姑观其实是相当“空”的,既未到过尼庵实地调查,也无权向佛门女弟子散发“问卷”。有关尼姑史的全部探索,始终跳不出文献的圈子。这本百衲式的《尼姑谭》,尽管想写成随笔性的文字,却依然带着欲罢不能的学院腔,这是要请读者多多包涵的。它的特点和缺点,一言以蔽之,就是“纸上谈尼”。尚祈诸君谅察,谢谢。
    1992年仲夏草
    1995年暮春订

后记

  

    我是校园中人,离佛寺远,离尼庵更远。用俗眼观察青灯古佛旁的女人,并非好奇,而是因为这个独特群体的历史,反映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不可漠然置之。
    “尼姑”之名,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义山杂纂》和《义山文集》中已用过两次,均含贬义。本书选取“尼姑”这个俗称,则是由于其中包含梵汉二元结构,可以作为佛教中国化的描述工具。从六朝到唐宋,无论河西还是江南,都可以在暮鼓晨钟的女性世界中,发现印度比丘尼戒律所禁绝的“佛门织女”“佛门孝女”和“佛门才女”。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橘迁地而变为枳,吾民族之同化力可谓大矣。”出家人不离世间觉,这种“以华情学梵事”的天路历程,调节了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矛盾,正是尼姑往事值得一“谭”的理由。微获小识,质之高明,可乎?
    蔡鸿生
    2019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