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思维科学、逻辑学

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

  • 定价: ¥118
  • ISBN:978752172692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49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对从事外交工作、公关工作或商务交往人士颇具指导性。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商业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人们需要走出去,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事活动,与合作伙伴进行商业谈判,需要寻找一个像大使这样能代表国家形象、服饰礼仪得体的人作为榜样。这本书尤其可以满足外交系统人员和商务人士的这一需求。
    透过衣橱看世界,适合对外交与商务活动感兴趣、对职场女性感兴趣的人阅读。

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傅莹关于外交礼仪服饰的个人叙事。她以自己的外交礼仪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学习国际礼仪知识、完善礼仪实践的成长故事,分享了一段认识美、寻找美的心灵旅程。在书中,她不仅探讨了如何为各种场合选择适宜的服饰,也试图为读者呈现国际礼仪背后的逻辑和内涵:如何怀着尊重他人之心,得体地表达自己,从容地面对世界。

作者简介

    傅莹,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毕业
    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
    曾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系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创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目录

引子:我的外交礼仪服饰之路
第一章  外交招待会:将礼仪做到极致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请柬:社交规则的集中体现
  女王是英国女士服饰、礼仪的标杆
  安静与真诚,体现的是内在力量
  “不着急”也是一种从容的优雅
  英国女士服饰的由繁至简
第二章  从早餐到晚宴:这些场合怎么穿
  早餐(7:30-9:00)
  日间外交和商务会晤(9:00-17:00)
  午餐(12:00-13:30)
  日间商务休闲装(假日或者非正式活动)
  鸡尾酒会(17:00-20:00)
  户外仪式活动
  文化活动(15:00—18:00)
  晚宴(19:30-23:00)
  胸针:无言的个性表达
第三章  我们需要“国服”吗
  西风东渐
  从“唐装”到“宋锦”
  旗袍是中国女士礼服的首选,但是亦有局限性
第四章  温莎城堡之夜:体验王宫礼仪
  入住温莎城堡
  下午茶和晚宴
  参观王室图书馆
  城墙上的风笛手
第五章  餐桌礼仪之一:准备好你的谈资了吗
  邀约客人
  请柬与守约
  时间的承诺
  桌子摆放与座次安排
  找座位
  入座
  餐前酒会
  菜单的翻译
  谈资
  谈话的艺术
第六章  餐桌礼仪之二:最好的礼仪是不被察觉的
  餐具
  点菜
  进餐
  酒文化上的求同存异
  礼物和问候
  餐桌事故
  尊重和顾及他人
第七章  剧院礼仪:保持安静,尊重他人
  英美剧院文化有所不同
  英国乡村歌剧节
  在剧院观看演出的礼仪
第八章  马术与赛马礼仪:晨礼服和帽子秀
  马术与赛马运动的历史
  阿斯科特皇家赛马会
  赛马会上的“帽子秀”
  马球小史
  我的“外交赌马”
第九章  运动场上的外交和礼仪
  我所亲历的“篮球外交”往事
  乒乓球让我有了规范的起点
  英国郊外的“网球周末”
  学打高尔夫球,初衷是为外交
  高尔夫服饰
  以非正式手段解决正式难题
  诚信是高尔夫礼仪的核心
第十章  小物件里的大天地
  如何选对包
  如何选对鞋
第十一章  男士礼仪服饰:得体最重要
  男装由繁至简的历史演变
  西式男装的选择
  男装配饰
  鞋袜
后记  中国人的美

前言

  

    我的外交礼仪服饰之路
    2009年12月6日傍晚,天色已暗,晚霞余晖将天空染成粉蓝色,初冬的伦敦日落得早,七点多就寒意渐浓了。此刻的我,穿着一件长及脚踝的黑色丝绒大衣,里面是一件中式晚礼服,脚上是一双高跟鞋,手里拿着彩色石头镶嵌的小手包,里面有一份邀请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在白金汉宫举行的年度外交招待会请柬。
    我快步走在白金汉宫前面的林荫大道(the Mall)上,这条礼仪大道今夜空无一人,天上挂着一轮清月,能看到几颗星星。道路尽头差不多五百米处便是白金汉宫了,外交招待会20:30正式开始,此时此地却异常寂静。暗红色细砂石铺就的路面映着月亮的清辉.也映出路灯下我的忽短忽长的影子。
    作为中国驻英国大使,我在一个月前收到邀请,这一天留出充分时间做好了准备。司机金昌勇考虑到招待会时间恰值车流高峰,建议早点出发,我们便提前离开官邸,驱车前往白金汉宫。不料车开到距离目的地五公里处遇到堵车,前面的车队纹丝不动。听了交通台广播才知道是前方发生了交通事故,估计一时半会儿道路难以疏通。
    使节出席驻在国的国事活动不能迟到。司机小金试图绕路而行,转了几道街,来到白金汉宫正前方林荫大道的路口。这里平日车水马龙,今夜却空空荡荡,宽阔的路口完全被铁马架子挡住了。一位身穿黑色制服、年轻帅气的女警察向我们走来。
    我从车里出来,摇了摇手中烫金的请柬,对她说:“我是中国大使,要出席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外交招待会,时间快到了,能否允许通行?”她礼貌地向我敬了一个礼,同时也坚定地摇摇头,操着浓重的苏格兰口音说:“前面发生事故正在处置,很抱歉,车不能过去。”
    我又问:“人可以走过去吗?”
    “您?走过去?”她的眉毛扬了起来,“当然可以,夫人,如果您愿意。”
    就这样,我独自踏上这条空无一人的大道。
    今天我选择的灰咖色晚礼服来自一个中装品牌,采用垂坠的桑蚕丝质面料,款式简洁。无袖,小V领,除了前襟一侧的粉色花卉刺绣起到提亮的作用,周身都是素净的,宽腰围上也有一组粉色绣花。颈后半周小立领增添了几分气场。裙长及脚踝,下摆露出一圈粉色绸缎内衬,与粉色绣花相呼应。搭一条咖色桑蚕丝和粉色绸缎面料内外双色的披肩。
    外面穿的黑色丝绒大衣来自北京798艺术区一间拥有上好品质的工坊,剪裁有点儿模仿军大衣,束紧的腰身简洁挺括,宽松的大摆毫不影响走路。不对称的领子和袖口表达了中国元素,大翻领一侧是梅花图案的粉色锦缎,另外一侧是与大衣一体的黑色丝绒。一只袖口采用喇叭口水袖加中式排扣,内衬是柔软舒适的宝蓝色真丝.在水袖的摆动中依稀可见;另一只是普通的带袢袖口。大衣通身内衬是与翻领一样的粉色梅花织锦缎,蓝色与粉色的大胆碰撞,西式的刚劲与中式的柔美,结合得恰到好处。
    脚上那双透明无后帮高跟鞋是软塑料质地,相当舒适,让我可以毫无负担地走完这段路,这是一年前在北京街头一家平价商铺淘到的打折品……
    月光下独自快步赶路的我,思绪不禁回到从前,记忆穿越过往,时光倒流三十年,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
    她说:“看看你,像个老大妈。”
    我自嗔:“难道不是吗?”
    不过,经过一番“是不是老大妈”的自我思考,我决定不放弃自己,重新注意保持体形,注重衣着……
    放弃自己容易,自我约束却需要勇气和努力。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此刻的我满怀自信地走在异国他乡静谧的林荫大道上。
    走在这条不长的路上,我想到了很多,仿佛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从辫子上系着绿色塑料小球、身穿毛哔叽西装出席晚宴的女青年,到出使伦敦的女大使……点点滴滴的记忆、磕磕绊绊的故事,一股脑儿涌现。越走,内心越坦然。
    我对外交礼仪和服饰的认识近乎成熟的这一刻,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想写一本书的念头也在此时萌生。不过到真正动笔又过了10年。
    这条属于个人的成长之路,也折射出国家的发展历程。尽管社会上并不缺少关于礼仪和服饰的专业书籍,但是,在许多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之下,我下决心把这本书写出来。书中谈的不仅是礼仪和规则,也有自己的经历,包括闹过的笑话、犯过的错误,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积累的内涵。职业和经历使然,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过来人对外交礼仪的理解和国际交往中的一些常识。
    对大多数人来说,外交礼仪似乎距离自己相当遥远,鲜有机会涉及。但是,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级大国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如何在自己所处的位置恰如其分地展现风采,如何更好地营造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这些与个体息息相关的内容,在书中均有提及。我希望这本书也能引起其他领域朋友的兴趣,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如果能从中了解国际交往的一些规则,读到有趣的故事,培养守时、守信的好习惯,树立起通过尊重他人赢得尊重的能力和品格,应该也是有益的。
    一条走了30年的长路,是记忆,更是心路。
    2021年1月15日于北京

后记

  

    中国人的美
    自从2009年动了写这本书的念头,一直在积累素材和沉淀思路,但是迟迟没有动笔。直到十年后的2019年,才启动了写书的进程.看似随手可以写成的一本册子,真正完成又花了两年时间。付梓之际,感慨颇多。
    写这本关于礼仪服饰的书,不仅需要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外交礼仪之路,还需要翻阅大量资料,查证一些说法和看法的依据.尤其需要用大量具体的规则和规范来丰富书中的故事,填充记忆之外的空间。当我拿出文字初稿征询朋友和同事们的意见时,大家都希望看到能够印证书中场面和衣着描绘的照片和图景,这大幅度增加了工作量。早年为筹备这本书时拍摄的照片基本还可以用,但是毕竟时过境迁,已经不足以表达书中试图传递的全部信息,需要重新拍摄一些照片。还有一些当时无法留下影像的情节需要用漫画的方式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写这本书?应该写什么?早年起意写书是因为自己走过许多弯路,希望给后来的年轻人一些提示,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外交礼仪环境。但是,今天的中国,礼仪、服饰方面的书籍和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伴随着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年青一代人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远远超越了前辈。那么.我还有必要与读者分享如何穿衣、如何讲礼仪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值得读者去了解?我的属于个人的经历看似丰富,但是局限于外交领域,有多少读者会有兴趣关心这些呢? 这些年我经常应邀讲课,除了国际知识和传播技巧,外交礼仪和服饰也是受欢迎的授课题材。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校园里的年轻人,不仅需要系统地了解国际礼仪规范,而且希望知道礼仪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会问:中国人需要接纳哪些国际礼仪?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外国人的礼仪?中国人自己的礼仪规范如何与国际礼仪规范接轨?他们对我们这代人走过的曲折道路更是颇感兴趣。确实,我们的成长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既是一代人的经历,也是国家融入世界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折射点。经常有人建议我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写出来.给社会大众提供一些鲜活的知识和信息。 现在,这本书采用了以我自己的外交礼仪经历为主线的方式,讲述一个学习礼仪知识、完善礼仪实践的故事。我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老一辈外交人耳濡目染的影响。他们平日生活简朴,但是在外交礼仪上的自我要求非常严格,到了哪个国家、进入什么场合,他们都会注意学习,尽可能把分寸把握到位,入乡随俗,不卑不亢。这也是我学习到的和想传递的礼仪认知。 这本书探讨了如何穿对衣服,也试图探讨礼仪背后的内涵,要点是,如何怀着尊重他人之心,得体地展现和表达自己。我体会到,三十岁前或许是走在尝试和探索的路上,三十岁后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和适合自己的妆容了,其中反映的不仅是自我定位,也是自己与社会交流的形象语言。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需要努力适应国际外交礼仪,从工作的角度考虑服饰和言谈举止,但是,我内心始终在找寻的,是一种属于中国人的形象。美不仅是表象的,也是内在的,一种对自身文化、历史和审美的坚守与自信。我作为现代中国女性,在世界舞台上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平等对话,秉承东方文化,从容面对世界,包容多元,与各方人士和谐相处。 中国人自古对美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古人对颜色有着极为丰富的描绘,蓝色有“天青”和“月白”,红色有“绛红”和“胭脂”,黄色有“松花”和“郁金”,白色有“玉色”和“霜色”;古人对服饰的记载有“锦衣狐裘”“黻衣绣裳”1;古人对器物的描摹有“玉枕纱橱”“瑞脑金兽”1;古人对音韵的雕琢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凡此种种,无不映照出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刻在骨子里的审美印记,其中对美的千般形容、万般描绘,展现的是更深层的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和真心热爱。 作家沈从文先生耗时十七年写成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再现了三千年衣冠服饰历史,被视为中国服装学术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我从这部书中更好地认识了中国人服饰之美的深厚底蕴,也更加希望能够看到中国服饰的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新的华彩。 诚然,珍惜和展现历史文化,不等于简单复制历史,在服饰美的更新换代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经历一个认识美、寻找美的过程,使之成为一种“新型文化竞争力”。这里面既包含着对现代文明成果的认识和学习,也包括对自身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尤其对美的内在意涵的挖掘。所以,我希望这本书也能为中国现代礼仪服饰的讨论贡献些许参考。 中国人的美,是内敛而深邃的。 叶嘉莹先生讲“弱德之美”(The Beautv Of Passive Virtue),一种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我把这个词借来,引申到中国人的礼仪服饰审美观念上。中国人的性格中潜移默化地刻下了含蓄谦和的印记,我们的语言和哲学、外表和举止,往往都是克制、不张扬的。“弱德”不等于逆来顺受,“弱德之美”所包含的是一种自尊自重、不屈不争之意。 回到这本书的主题:作为普通个体,我们如何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形象,从而争取到更好的环境和机会?英国哲人培根(Francis Bacon,156l-1626)曾有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1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美丽在于外表、形体和言谈举止三个方面,而这三美的重要性层层递进。显然,内外兼修,是美的最高表现。 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除了外交活动之外,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高管、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等,都有经常性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留学生出现在世界各国的校园中,国人的旅行足迹遍布五大洲。中国礼仪之邦的面貌是由每一位个人的行为举止共同构建的,个人修养的叠加反映着国家的基本精神状态和礼仪形象。 我写这本书之所以拖延多年,也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很难完成这本书所需要的巨大工作量。我非常感谢特约编辑陈曦这两年不离不弃地督促和帮助我,把那些想法和故事编织起来,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篇章。她还专程去伦敦重新走过我经历事件的地点,找到一些英国朋友追忆交谈,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她的投入,我很难完成这部书。我也感谢最初研讨时的小组成员王蔷、王怡、景春婷等人,她们分别阅读了自己熟悉领域的书籍、查找资料,为这本书的起草提供了基础意见。我也感谢英国友人Amanda Thirsk和Andrew为书中相关事件和规则知识提供了权威依据。这本书还得到Miss Dally、Isobel Kershaw、Stephen K.Roberts、Isobel Muir、Mike Save、张利利等人的支持,他们的专业经验给了我宝贵指点。戴庆利、王莉、汤瑛、肖茜、戴晓红、程笑丹等人亲历了书中提到的不少事情,感谢她们帮我完善了书稿。感谢出版社的乔卫兵和黄静、李亚婷、丁嫒媛等人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对我写作的一再拖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感谢摄影师王磊和团队以敬业精神完成照片的拍摄,感谢插画师王飞设计了一系列有趣儿的漫画,感谢杜猛以专业和认真的态度高效完成并不断修改书的封面设计和内文排版,感谢门乃婷以自己独特视角为这本书构建了最初的艺术框架,感谢阿思雅、周椋和李亦非、美朵等人对后期拍摄给予支持和帮助,感谢毛继鸿、令狐磊和又一山人对完善书的封面和版式设计给予专业指导。感谢吕凡大使提供照片。感谢吴胜男、张奕、徐峥嵘、苏艳婷、王静姝等人在文稿整理过程中的协助。书中一些照片展示的衣服是向几个品牌店借用的,在此一并表达谢意。书成稿后,我曾经把清样送给诸多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和朋友审阅,他们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有的人专门写了长篇修改提示。再次深表感谢。家人一直是我的第一读者,感谢他们坦率的意见和建议。 读完这本书不太可能让你了解全部的国际礼仪和规范,但是希望书中分享的知识和经验,让你增添一些对国际交往的认识和借鉴.还希望这里的“老生常谈”,能让新一代人更多了解上一辈人走过的路,也相信他们能走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