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通透(精)

  • 定价: ¥62
  • ISBN:978757260260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页数:26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人际关系的避坑指南——30个关键词,破解人际关系的密码,洞悉人性的本质。
    人性是人行为背后的规律,高情商的本质在于理解人性。大多数人际关系的困境,根源在于对人性规律的误解。了解人性,才能正确看待他人行为,避坑避雷,为人处世轻松自在。
    自我认知说明书——从A到Z,远离纠结内耗,活得自信,才能稳定输出,倍速成长。
    所有的纠结内耗,都源自未知和失控。了解最真实的自我,建立价值体系,活得清爽通透。
    案例+分析+可执行的方法,真诚分享,轻松易读,杜绝卖弄,绝不空谈。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从A到Z的人性词典,也是一本关于情商提升、自我认知,内心成长,让你活得自信、明白、通透的人生通关秘籍。大码女装品牌PLUSMALL主理人杨天真,用她丰富的职场、人生、创业经验,以人性的若干关键词入手,贴近生活的案例,妙语连珠的分析,帮助读者深挖人性,了解自我,观察世界,领悟情商的真谛,分析当代人常见的焦虑、社恐、迷茫、纠结等难题,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锚点。

媒体推荐

    很多人都在讲“精神内耗”,我想是因为碰到一些人生难题,无法通关,只好停在原地,绞尽脑汁,不停消耗自己。杨天真的《通透》写了很多这样的难题,也给出了她的解法。这些来自她多年来的自我探索,对人性的不断思考,还有和这个社会的碰撞互动,是很宝贵的个人成长经验。我在书中读到了真诚的分享,深刻的分析,还有对人性的谅解宽容。推荐给每一位在迷茫中渴望蜕变的人,愿你活得通透、清醒。
    ——刘墉
    认识自己是人生重要的功课,唯此才可能实现“知道”到“做到”的飞跃。愿本书帮助我们更多地认识自己的有限,进而超越这种有限。
    ——罗翔
    杨天真令人敬佩的是,在追求“人间清醒”的路上,每每喝高,却从未断片儿。这本书是此时此刻她对世界真实的感受和理解。倾听她的分享,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
    ——马东

作者简介

    杨天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导演表演系导演专业学士,壹心娱乐创始人、CEO、几十位艺人的管理者,PLUSMALL大码女装品牌主理人,为非标准化身材女性创造自信的工具。短视频创作者,职场理念和金句全网影响千万人。畅销书作家,关于自我她有着坚定的表达。巨大能量让她多线运行,了解人性让她遇事豁达,初心依旧,她什么都懂,却还那么天真。

目录

A  上瘾
  能让人上瘾的,都是坏东西吗
B  好胜
  不要让“想赢”变成伤害彼此的武器
C  从众
  随大溜会让人变得平庸吗
D  钝感力
  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让我陷入自我怀疑
E  共情
  共情并不等于同情
E  嫉妒
  希望朋友好、又不希望他此我好。如何直视这种妒
F  偏心偏爱
  明明我做得比他好,为什么他们偏爱他
F  宽容
  你以为的宽容,实际上可能是纵容
G  贪婪
  “见好就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难
H  虚伪
  别做个虚伪的好人
I  自卑
  逃避与人交流,社交恐惧症该如何自处
I  纠结
  因为选择困难,我错过了太多好机会
J  偏见
  别执着于纠正别人的偏见
K  做事鲁莽
  为什么我总是好心办坏事
L  多嘴
  经常说漏嘴,我为什么不长记性
L  爱
  略显沉重的爱,该如何回应
M  操纵
  守护好你的自信与边界
N  爱管闲事
  无法专注的人更爱管闲事
O  瓶颈
  原地扑腾,难以突破,处于瓶颈期的我该怎么办
P  画饼
  我努力工作等升职,领导却只会画大饼
Q  轻言放弃者
  因为害怕做不好,我不敢开始
R  相互指责
  为什么被甩锅的总是我
S  安全感
  总觉得没有安全感,是我太“作”了吗
T  节制
  自律不是每天五公里
U  功利
  功利交友,最后竹篮打水
V  虚荣
  太爱面子,有错吗
W  三分钟热度
  做什么事情都没常性,就注定失败吗
X  X因素
  成事的重要特质——主动
Y  讨好型人格
  为什么我越讨好别人,越难获得认可
Z  从零开始

前言

  

    我的浪漫主义朋友
    宋佳
    2022年12月的第一天,杨天真女士找我为她的新书写序,作为共事了十六年的亲密伙伴,她写书我写序,也算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妙事。
    我与杨天真女士相识于2005年,相知于2006年,相爱相守至今。
    杨天真女士思维敏捷、积极自信、坦荡豁达、真诚无畏。一个女性,在社会环境中常常会被定义成一种样子——“你必须这样,你应该那样”,杨天真女士清楚地知道一个想要规划自己事业的年轻女性需要与怎样的限制做抗争。每每看到她永不停止地“折腾”,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看到她身处舆论中心依然不慌不忙,我就会忍不住想: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人啊!杨天真女士就像西方小说里的那些存在主义女性,她们超越自我内在性,无畏地追求着自由与存在的意义。
    当然,热爱蝴蝶结、爱穿花裙子的杨天真女士也有她浪漫主义者的一面,这一点在我和她“环游世界”时深有感触。我们吵架,我们喝酒,我们哭了,我们也笑了,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有这样一位通透融畅的朋友是多么美好的一种体验啊!
    大约十年前,我读过以赛亚·柏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在画下的无数段句子中,有这么一段:
    只有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知道从哪里获得所需和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最佳手段达到目的,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高尚的、公正的、自由的和满意的生活;所有的美德都是互相兼容的。
    我祝愿我的亲爱的伙伴杨天真女士在不同领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永远过着热辣真实、美好畅快的生活。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大可放心前去。
    补记:
    2022年11月我过生日的时候,杨天真女士已是连续第十五年对我说了生日快乐。于是到了12月,我还给她这篇序。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十一月的事,在十二月自有答案。”
    是以为记。
    小花

后记

  

    所谓“通透”,是你在任何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把目标、优先排序、做完这件事情能得到或失去什么等在脑子里完整地过了一遍且想明白了。有的人可能需要经历大量的情绪起伏与辗转反侧,才能把这些梳理清楚,甚至到最后也梳理不清楚。所以在我看来,“通透”几乎可以称为“超能力”了,对一个通透的人来说:第一,能明确自己的目的;第二,能厘清他人行为背后的逻辑;第三,能放下对人性的幻想和对他人的期待。当你达到通透的境界,自然而然会减少非常多的痛苦和烦恼,提升人生效率,但同时你会觉得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没那么大的刺激感和未知感了,人生就变得很无聊。
    关于人生怎么过,有各种各样的选项,你可以选择稀里糊涂、游戏人生,当然,得过且过也行。通透肯定不是一个优先选项,它只是选项之一。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你的人生必须得通透,这世界上总有人想混着过完这一生,不想活得那么明白,这完全可以,也绝不是错误的选择。但是当你想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人、想拥有更通透的人生时,这本书是你理解人性的一个工具,能帮助你去梳理自我认知与世界相联系的困境,能帮你打破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人性其实是人共同的一些规律,当你理解了这些时,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别人的行为;当你理解了别人的行为时,遇到事情就不会轻易生气或失望;当你理解了别人做事或者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时,就比较容易形成自洽,也能更快洞悉自己的问题,知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是我在每一本书里都会去探索的内容。 在这本书的开头我提到,知行合一很难;在书的结尾,我想说,读懂人性后,从零开始。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能让人上瘾的,都是坏东西吗
    小丁入职公司五年,一直独来独往,交不到朋友。她平时不爱打扮,平凡普通,融不进同事之间关于美妆、穿搭的话题;因为未婚且单身,也参与不了亲子、婚恋相关的讨论。
    有一天下班后,她在地铁口碰到一个卖兔子的地摊。
    “小姐姐,买只兔子吗?很好养的。”
    小兔子一下戳中了小丁的心,这让她联想到了自己,每天被装在各种工作的笼子里,不得自由。
    “就要这只。”
    小丁扫码付款之后没有急着回家,而是把兔子提到了附近的一个公园里,打开笼子,把兔子放了出去。
    “去吧,”小丁轻声说,“你自由了。”
    没想到这件事被同事张姐和她儿子看见了。
    张姐的儿子一直想养一只兔子,张姐嫌脏不肯养,正好借小丁放生的事来教育儿子,终于让儿子消停了。第二天张姐到办公室夸赞了小丁。
    这是小丁进公司五年以来存在感最强的一回,上下班时,她感觉同事们看她的眼神都变亲切了。
    原来放生会带来这些吗?
    后来,小丁就养成了每周都要买点儿什么小动物放生的习惯,有时候是一只小仓鼠,有时候是菜市场的一只鸽子,公司附近的那个公园,成了她的秘密基地。
    没过多久,公司组织团建,有人负责钓鱼,有人负责下地摘菜,小丁负责统筹。看到同事钓上来的鱼,她有点儿不忍心了,就提议:“我们把这条鱼放了吧?看着怪可怜的。”
    刚把鱼钓上来的同事听了,特别不忿:“你倒是会当好人,把鱼放了,我们中午吃什么?”
    “就是,张姐夸你一句,你还挺当回事儿呗,”另一个同事嘀咕,“咱公司附近那个公园都快成动物园了,保安和保洁阿姨的工作量都增加了,除了日常工作以外还得抓动物、搞卫生,你还真当自己做慈善呢!”
    真正让小丁上瘾的是被赞美和关注
    小丁的行为是一个把好事变坏事的、行为逐渐夸张的过程,其实这种行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出现过,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走向有所不同。
    故事的开头,她和第一只兔子相遇的那个时刻,动了一瞬间的慈悲之心,我把这一刻称为“当下的真实”。我不怀疑那一刻她是快乐的,享受着做善事本身带来的愉悦。就像有时候我们做出一些承诺之后又会自己推翻,很多人在承诺的当下不是蓄谋已久的撒谎,只是在那个瞬间,他被一种自我感动笼罩了,那是一种真实的冲动。这些“当下的真实”碰上了时间的尺度,有时候会出现长久的真实,有时候会出现长久的虚荣,有时候会推翻已经有的承诺,因为过了那个当下,感受变化了。比起救助小动物本身,“被赞美”是一种让小丁更舒爽的感受,甚至她会不断地反复回忆自己的“高光时刻”。人都是这样,一旦有了美好的体验,总是想不断创造同样或者更好的体验,于是这成为持续行为的驱动力。“放生”是她的关键动作,于是她脑子里有了这样一个公式——要想不断地获得赞美,就需要不断地去放生。她希望别人能通过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放生举动,赞美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在张姐无意识的行为中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从原本默默无闻的配角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存在,把“放生”这个偶发行为变成持续性动作,甚至是执念,并当成提升个人存在感的不二法门。
    从心理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这是她因为渴望外界对自己的接纳而进行的一种印象管理——用一种近乎行骗的手段,完成“善良”这个人设的建立,从而让自己更受欢迎。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看起来乐善好施、一副热心肠,实则是享受做好事后的赞美之声,这还不够,他们甚至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要求别人跟自己一起做那些所谓的“善事”。这并不是值得称赞的善良,而是伪善。
    为什么在网络上,当有一些不良行为或者争议行为出现的时候,会跳出很多“键盘侠”来指责?一部分人是觉得自己有义务批评,还有一部分人是通过指责他人来获得自己的优越感。批评总是很容易,尤其是当你的批评不用在现实生活中承担后果时,你就更容易失控。有时候克制批评别人也是一种高尚的能力。
    更极端的情况是,有的网络博主为了博取社交平台流量,用伤害小动物的方式换取它张牙舞爪的表情,加上时下流行的配音或音乐,展现自己和宠物关系好的一面,进行作秀。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