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自1997年出版以来,盘踞《纽约时报》畅销榜超过十几年,在《出版人周刊》畅销书排行榜超过2年,被翻译成52种语言出版,全球畅销超过1500万册。
脱口秀天后奥普拉、知名演员李美琪(Maggie Q)、《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作者丹·米尔曼热切推荐。
书中提到与自己的四个约定:一是善用美好的语言,二是不受他人言行影响,三是不要妄加揣测,四是凡事尽力而为。这些约定将帮助读者驱散人生迷雾,提升人生幸福感。
一个小时即可看完,却能影响你的一生。
内容提要

《通往心灵自由之路》是墨西哥作家堂·米格尔·路易兹及珍妮特·米尔斯所著的心理励志类畅销书。
书中提到每个人认知自己就像是照一面镜子,但镜子前常常有一层迷雾,要想驱散这层迷雾需要自己遵循以下四个约定:一是善用美好的语言,二是不受他人言行影响,三是不要妄加揣测,四是凡事尽力而为。这些来自墨西哥古老“托尔特克智慧”的约定,可以帮你活得更加满足、快乐和自由。
媒体推荐
这本书简单而充满力量,在每一次阅读中都对我的想法和行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
作者提炼了托尔特克的基本智慧,以清晰和无可挑剔的表达阐述了这对生活在现代世界的“和平战士”意味着什么。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作者丹·米尔曼(Dan Millman)
这本书是我的生活指南,教会我直面内心,自律自控,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知名演员李美琪(Maggie Q)
我真的学会了不注意别人在说什么,而是只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知名嘻哈说唱男歌手大肖恩(Big Sean)
作为一名认知行为治疗顾问,我会向我的客户推荐这本书。
——亚马逊读者K.加德纳夫人(Mrs.K.Gardner)
距离我写下第一篇评论已经19年,这本书还在我的床头柜上。
——Goodreads读者吉姆·米切尔(Jim Mitchell)
作者简介
堂·米格尔·路易兹(Don Miguel Ruiz),堂·米格尔·路易兹是“托尔特克智慧”系列畅销书作者,包括本书及《爱的掌握》(The Mastery of Love)、《知识之声》(The Voice of Knowledge)、《四项约定指南书》(The Four Agreements Companion Book)、《火圈》(The Circle of Fire)和《第五项约定》(The Fifth Agreement)等书。这一系列已售出1500多万册,并在全球以52种语言出版。其中本书原版于1997年首次出版,得到了奥普拉·温弗瑞、嘻哈歌手大肖恩、知名演员李美琪(Maggie Q)等人的推荐,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上盘踞了十几年。
目录
托尔特克
引言 迷雾之镜
1 教化与现世梦境
2 约定一 善用美好的语言
3 约定二 不受他人言行影响
4 约定三 不要妄加揣测
5 约定四 凡事尽力而为
6 托尔特克自由之路:打破旧枷锁
7 崭新的梦想:人间天堂
祷告
与自己的四项约定
作者简介
评论推荐
前言

迷雾之镜
三千年前,有一个人住在群山环绕的小城里。他努力学习祖传知识,致力于成为一位医师,不过他并不完全认同所学的知识。他发自内心地认为,一定还有更多玄奥的知识在等待着他。
一天,他在山洞中睡觉,梦见了自己灵魂出窍。他走出山洞,外面是一轮新月。天朗气清,数以百万计的群星清晰可见。接着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由内而外的变化,从此他的一生彻底改变。他观察着自己的双手,感受着自己的躯体,又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说:“我就是光,我就是群星。”
他再次望着群星,突然意识到光不是群星散发出来的,而是有了光,群星才能被看见。“万事万物都始于光,”他自语道,“宇宙的间隙也并非一片空洞。”他认为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生命整体,而光就是生命的使者,它孕育生机,包罗万有。
接着他感悟到,自己虽与群星系出同源,但他已经不再是群星。“我身处群星之间。”他心想道。于是他将群星称为“托纳(tonal)”,而穿梭于星空的光则是“纳古尔”。他知道,两者之间之所以能构成和谐与空间,原因在于生命或意识。没有生命,托纳和纳古尔也就不复存在。生命至高无上,是一切事物的造物主。
他还发现:世间万物都是造物主的化身。因此他得出结论,人类的感受不过是源于光对光的相互感知。而物质不过是一面镜子——万事万物都是镜子,它们反射光,并生成这道光的图像。但幻想之界,也就是梦境,则像一片掩人耳目的迷雾,让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真实的我们是纯粹的爱、纯粹的光。”他喃喃自语。
这一发现让他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清了自我后,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和自然,所看到的一切让他无比惊奇。世间万物都仿佛是他自己的倒影——每个人、每只动物、每棵树,还有江河、大雨、密云、大地。他看到,托纳和纳古尔在生命的调和下,产生了亿万生命的化身。
短短几瞬,他就参透了一切。他兴奋得无以复加,但内心又平静如水。他等不及想要把自己的发现分享出去,却又无法用言语说得明白。他尝试向他人解释,但旁人难以理解。不过人们看得出他的变化,他的眼神和声音中都散发着魅力。人们注意到,他对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再持有偏见,他已经变得与众不同。
他能够看透众生,但人们却无法理解他。人们认为他就是造物主的化身。听见此语,他笑着答道:“的确如此。我就是造物主。但你们同样是造物主。我们并无二致。我们都是光的投影,我们都是造物主。”但人们仍旧无法理解他。
他认为自己就是人类的一面镜子,镜子中是芸芸众生,也是他自己。“人人都是镜子。”他说道。他在人们身上看得到自己的倒影,但人们却无法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意识到,所有人都在梦境之中,却从未意识到这一点,也从未看清自我的本质。他们认不清自己,是因为双眼受迷雾所蒙蔽。而建起这迷雾之墙的,就是光之影像的具体体现——人们的梦境。
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忘记这些感悟。他想要将这些体会铭记于心,于是决定用“迷雾之镜”来称呼自己,从而提醒自己物质是一面镜子,而迷雾则会蒙蔽双眼,让我们无法认清自我。他说:“我是迷雾之镜,在你们身上我能看到自己的倒影,而你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着重重迷雾。这迷雾就是梦境,而这面镜子就是你,梦中人。”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你此时的所见所闻不过是一场梦。你此刻意识清醒,但其实处于梦境之中。
做梦是头脑的主要功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里,无论酣睡或清醒,你都会做梦。其中的区别在于:在大脑清醒时,我们会受现实框架的约束,安常习故;但在大脑沉睡时,框架的束缚被打破,我们的梦境就会变幻无常。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做梦。先于我们而存在的人早已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梦境,名为“社会之梦”或是“现世梦境”。现世梦境由千千万万人的微小梦境编织而成,成了一个有关家庭、社群、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梦境。现世梦境囊括了一切社会规则、信仰、法律、宗教、包罗万象的文化、政府、学校、社会事件,以及纪念节日。
我们生来就具有做梦的能力,古人教会我们如何编织社会之梦。社会之梦中有太多条条框框,因此,新生儿一出世,人们就必须将这些规则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想中。在社会之梦中,家庭、学校和宗教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
“注意力”是一项能力,它能帮助我们鉴别出我们想要感知的事物,并专注于此。我们可以同时感知无数事物,但在注意力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真正重要之事留在脑海中。通过不断地重复,我们周遭的成年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并向我们灌输他们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认知事物的方式。
在注意力的帮助下,我们了解了现实,了解了梦境的全貌。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何为信任和质疑、何为接受和拒绝、何为善恶、何为美丑、何为对错,这一切知识,这一切关于做人的规则与概念,是人们早已相沿成习的。
坐在学校教室里的你,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去教堂祷告的你,聚精会神地倾听神父的布道。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同样如此,他们都在尝试吸引你的注意力。我们也学会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这甚至演变成了颇具竞争性的需求。孩子们争相吸引父母、老师和朋友的注意力。“快看我在做什么!嘿,我在这儿!”孩子们对注意力的需求变得无比强烈,直至成年仍旧如此。
从我们所说的语言开始,社会之梦就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引导我们认知事物。语言是人类互相理解和沟通的钥匙。所有语言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一种关系。你现在所看的就是书中的一页,而“页”这个词就是人们都认可的关系。我们一旦了解了语言这把钥匙,人类之间的注意力就可以相互吸引,能量就可以相互转移。
你无法选择自己的母语,也无法选择自己的信仰和道德观念——在你出生以前,它们已经注定。我们也从未有过选择信任或是质疑的机会。在这些约定俗成之事中,连最微不足道的事都由不得我们去选。我们甚至无法选择自己的姓名。
孩提时代,我们从没有选择信仰的机会,只能被动地“认同”现世梦境通过其他人类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吸收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认同。现世梦境就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但如果我们不加以认同,这些知识就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认同就代表着相信,信念便由此产生。信念,指的就是无条件信任。
这就是我们作为孩童的学习方式。大人所说的皆是真理。我们认同他们、信任他们,这种信念坚定到足以控制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我们从未主动选择过这些信条,就算我们曾奋起反抗,也绝无可能撼动它们的地位。最终结果只能是屈服,认同这些信条。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