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美学

和--审美理想之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 定价: ¥30
  • ISBN:9787550020849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
  • 页数:21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汇聚了蔡锺翔、陈良运、涂光社、袁济喜等诸多知名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遵循基本撰写体例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观点,彰显“和而不同”的学术自由精神,融会中西,将中国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与文化相比较,提出了诸多学术锐见。该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史的研究及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为袁济喜著的《和--审美理想之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

内容提要

  

    袁济喜著的《和--审美理想之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讲述了“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美学上的荟萃。它融合了农业自然经济形态之下人们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的文化意识与民族心理。儒、道两家互斥互补的人生哲学与文化精神,构成了中国古典审美理想之维的内核,唐宋之后,又加入了禅宗的哲学内容。“和”在中国美学范畴中具有总摄众体、兼收并蓄的意义及功能。它的精神实质是追求人生与艺术的统一,追求美与善、情与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其中道家之“和”具有超轶尘俗、逍遥游放的审美解放的意义,它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时,“和”作为古典审美理想之维曾历经发展演变,不断丰厚,在近代又面临挑战,融入了新的审美观念。

作者简介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和中国古代美学。

目录

导言
上编  审美范畴“和”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奠基时期(先秦)
    第一节  人文地理的沾溉
    第二节  五行杂错之“和”
    第三节  儒家的“中和”之美
    第四节  道家的“和以天倪”
    第五节  儒道之“和”的融汇——《吕氏春秋》论“和”
  第二章  演进时期(两汉)
    第一节  天人系统与“中和”之美
    第二节  “温柔敦厚”与诗教
    第三节  围绕《离骚》公案的“中和”与非“中和”之争
  第三章  深化时期(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从人格之“和”到宇宙之“和”
    第二节  乐论之“和”
    第三节  “和”与艺术辩证法
  第四章  成熟时期(隋唐五代)
    第一节  初唐史家的折中文质
    第二节  皎然论“诗之中道”
    第三节  司空图的“饮之太和”
  第五章  转折时期(宋代)
    第一节  幽淡和谐的社会审美理想
    第二节  理学家论“中和”之美
    第三节  诗教的重振
  第六章  衰变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  金元时期的余绪
    第二节  清代的回光返照
    第三节  近代的余响
下编  审美范畴“和”的结构解析
  第一章  审美对象之“和”
    第一节  天地自然之“和”
    第二节  社会与艺术之“和”
    第三节  审美对象形式之“和”
  第二章  审美心态之“和”
    第一节  情志的和谐
    第二节  “温柔敦厚”与人格涵养
    第三节  超越功利的“大和”心态
  第三章  审美主客体的相和
    第一节  物我合一——“我”的存在
    第二节  物我合一——“我”的消匿
  第四章  审美与艺术协调社会的功用
    第一节  艺术怡和身心的功能
    第二节  艺术调协个人与社会的作用
  第五章  实现“和”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第二节  以一总万,统观全局
  第六章  关于审美范畴“和”的古今评价
    第一节  伸张个性,冲破蕴藉
    第二节  拯危救乱,以悲为美
    第三节  呼唤风雷,除去平和
    第四节  中西之“和”的比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