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庄子七讲

  • 定价: ¥45
  • ISBN:978755963499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56页
  • 作者:王邦雄
  • 立即节省:
  • 2019-11-01 第1版
  • 2019-1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台湾知名学者、《鹅湖》月刊创始人王邦雄教授五十余年持续不辍钻研老庄,以自家生命的感受,体证庄子哲学思想的宏阔及义理内涵的转折,经过岁月锤炼所领略的创解洞见,直触人心。
    本书解读庄子思想最为核心的内七篇,将庄子的处世哲学与生命态度,以具体的生活经验说解,用庄子的思想开启人生的智慧,解消人生的困境难题。
    作者在各篇讲词之后,加上主题寓言的内涵说解,让读者可以抓住其中微妙的义理转折。且最后附录了各篇理路架构的简表,内七篇的完整轮廓可以一览无遗,不会有未见全貌的缺憾感。

内容提要

  

    《庄子·内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历代大家研究不辍。王邦雄教授以几十年讲学、研究体悟,结合庄子的处世哲学,按《庄子·内篇》的篇目顺序深度解析人生的种种困境,道出了庄子独步千古、闲散自在的意态与风貌,让每个人回归生命本身,活出自己自在自得的一生。文后附以王邦雄教授梳理的七篇理路架构简表,总览全书完整脉络。

作者简介

    王邦雄,台湾云林人,1941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鹅湖月刊社社长、“中央大学”哲研所所长、淡江大学中文系所教授。著有《庄子寓言说解》《老子十二讲》《庄子七讲》《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庄子的现代解读》《老子的哲学》《中国哲学论集》《道家思想经典文论》等书。

目录

逍遥游——自我的成长
齐物论——物我的平等
养生主——存在的困局
人间世——人世的难关
德充符——天生的桎梏
大宗师——真人的修行
应帝王——无冕的帝王
附录  内七篇的理路架构

前言

  

    回归天真本德的自然美好
    《庄子道》刊行至今,已经过了二十五个年头,原初是演讲实录,为了使内容保有现场演讲者与听众直接照面的氛围,尽可能对其不做润饰。或许直白的语气表达,对错过现场的读者朋友来说,会因比较有亲切感而更容易接受吧!
    当初开讲《庄子》,适值先母过世不久,生命承受大悲苦、大哀伤,正与庄子“可不谓大哀乎”的存在感受隐然密合。故流动在本书字里行间的,不是知识理论,而是生命悲情。
    且多年来自家生命亦困陷在儒家式的深切自责中,俗世人情几近自我放逐,写作讲学不断,聊以补过而已!学人英雄的形象,早已解消放下,只在人间散步,做个散人罢了!或许,这一份散人的心情,正道出了庄子独步千古闲散自在的意态与风貌。
    这本书先后由汉艺色研与里仁出版,几经转折再由远流重新整编而成《庄子七讲》。为了拉近时间的距离,也为了要以全新的面貌跟读者见面,除了将全书做了让自己可以接受的大幅修正之外,还在各篇讲词之后,补上了主题寓言的内涵说解,让读者可以抓得住其中微妙的义理转折。且全书七讲次皆依循贯穿其中的纵轴线去展开铺陈,某些重要段落只得割舍,所以最后附录了各篇理路架构的简表,内七篇的完整轮廓可以一览无遗,不会有未见全貌的缺憾感。
    在增订之外,又开显新义,某些关键性的理念解读,已有所进展与突破。如《人间世》说心斋功夫的“心止于符”,当年的理解依据的是近代西方知识论之主客对列的思维模式,做出了“主体的心知,要去符合外在物象”的诠释。这一说解与庄子所面对的“未达人心”又“未达人气”之救人反成灾人的痛切反省,根本不相应。“心止于符”的意涵,说的是心知最大的功能(即所谓止),就在责求天下人要符合我的心知所执着的价值标准。这样把价值标准定在自身,是人间世界最大的偏见,而责求天下人一定要符合我定在自身的价值标准,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天大傲慢。当前全球人类最大的苦难,就在集偏见与傲慢于一身之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决裂。不论在宗教信仰、族群认同、权力斗争、党团分裂、劳资纠纷、阶级对抗方面,还是在东西方的文化歧异,甚至南北半球的开发失衡方面,这一心知执着的价值二分,均落在集体禁闭与集体催眠的无解困境中。道家思想开出的针砭药方在,双方都要真切地体认:人家只是跟我们不同,人家不一定不对。
    此所以庄子要我们“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无听之以心”,是心知不执着,心不在他的心之外,就可以“达人心”;人为不造作,气也不在他的气之外,就可以“达人气”。“心”同在且“气”同行,人间“救人”就不会扭曲变质而反成“灾人”。
    此外,《德充符》所说的“才全而德不形”,“才”是草木之始生,指称的是天生本真的“德”,“才全”是保有天真;“德不形”是修养功夫,德不形于外,就是德充于内。既无心天真,也就可以如办家家酒的两小无猜一般,没有嫌隙,没有猜疑,也无须防卫地符应于外了。故《人间世》中“心止于符”的“符”,是心知的执着,而《德充符》的符应于外,则是心知的解消。前者显现的是负面的意义,后者显发的则是正面的意义。
    人活一生,要保有两大品质,一是可靠,二是可爱。文化传统两大家开启的人生智慧,儒家说有心,心是天理良心,当然要“有”,教导我们做个可靠的人;道家讲无心,心是心知执着,当然要“无”,启发我们做个可爱的人。当前人生的难题,在人既不可靠,又不可爱,此所以人间街头满是人潮,每一个人却显得孤单无助,落寞哀伤。因为人寻求可靠,皆往神明找;人寻求可爱,皆往宠物找。
    我们要问的是,何以宠物可爱,而人不可爱?常识性的认知是,猫狗对主人的体贴在其心智年龄一直保持在三岁半至四岁半之间,正好是最可爱的阶段。就庄子的理解来说,人跟飞禽走兽最大的不同,在人为万物之灵,“灵”在人的“心”已被开发出来,而仅属万物之一的猫或狗,“心”却未被开发出来。“心”的灵,可能扮演上帝的角色,也可能以魔鬼的姿态出现。“心”的灵在虚静明照,可以照现本德天真的真实美好;而“心”有“知”的作用,“知”的本质是执着,心知一起执着反而禁闭了天生而有的本德天真,如只问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权谋算计,生命的真实美好就此失落。猫狗的“心”,未见开发,不会摆荡在上帝与魔鬼之间,反而保护了本德天真在每一当下的自然呈现,永远无心机、无算计,永远纯真可爱。
    《大宗师》有云:“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官能欲求是生理的实然,嗜欲是心知的执迷狂热,嗜欲深则是人为造作所拖带出来之情识的陷溺。“天机”,成玄英解为“天然机神”,依我的体会,这说的是天生自然,可以在生命的每一当下,应机如神,神感神应而与物同在同行。天机浅薄,就是人为干扰妨害了自然,而失去了直接感应的生命灵动。
    此外,《秋水》篇有则寓言,就在单足之兽与百足之虫,以及百足之虫与无足之蛇的对话问答中展开。单足之兽问道,我仅恃一足,在跳跃中颠跛前行,已显得窘困艰难,阁下还要指挥百足同步并行,请问要如何办得到?百足之虫答道,百足同步并行如同唾者喷雾无数一样地天生自然。“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百足并行既说是启动我的天然机神,却又说我自身也不知何以会如此的道理,实则意谓无心自然的生命灵动本身就可以应机如神。再看,百足之虫问道,我鼓动百足并行,反而赶不上阁下无足可运的速度,请问道理何在?无足之蛇答道,我扭动我的背脊腰胁,快速前行,那纯粹是天然机神的启动,是无可取代的,足对我而言,根本是派不上用场的。
    从这两段对话问答来看,单足之兽、百足之虫与无足之蛇,与宠物猫狗等同,都是天生自然的天然,也都是应机如神的机神,那是人人天生而有,物物本自具足的本德天真,无须修养就可以“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的生命灵动。吊诡的是,人的“心”已开发出来,心知的执着,加上人为的造作,反而禁闭了“天”生自“然”的应“机”如“神”;而鸟兽虫鱼的“心”,未开发出来不会执着造作,反而一直保有天生自然之应机如神的生命灵动。故人物走上人间,展开人生的行程,就庄子道开启的人生智慧而言,人物要保有纯真可爱的品质,就有待“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修养功夫了。“无听之以心”可以达人心,而“听之以气”可以达人气,启动了天然机神的生命灵动,心与万物的心同在,气与万物的气同行,心开显道体之一体无别的理境,气也游乎天地的一气之化中。那个时节,人物有限,我可以“逍遥”而游,人间复杂,我可以平齐“物论”,一切的困境难题,不就可以消解于无形了吗?
    王邦雄谨序于永和家居
    二〇一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