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透过日常行为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儿童微动作心理学)

  • 定价: ¥49.8
  • ISBN:978712236254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化学工业
  • 页数:189页
  • 作者:(日)渡边弥生|责...
  • 立即节省:
  • 2020-06-01 第1版
  • 2020-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17个成长关键词,38个儿童日常行为,0-13岁孩子心理陪护指南。
    父母值得永远收藏的育儿心经,不吼不骂做父母,斗智斗勇教孩子!
    解锁孩子心灵密码,了解孩子的小动作背后的心理秘密。
    漫画式解读,简单易懂,结合专业的心理解释,让父母一目了然。

内容提要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用“关键词”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第二部分是用“表现”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
    每一部分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别阐述,分成了婴幼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前半期(6~10岁);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13岁)。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是不一样的,针对成长中不断产生的新情况,以阶梯分析的方式来帮助家长答疑解惑。

目录

第一部分  从“关键词”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3岁)
    01  怎么啦?没事的哟!
    02  因依恋而认生
    03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点
    04  培养会话与交流的能力
  幼儿期(3~6岁)
    05  挑战外面的世界
    06  想象力的丰富
    07  明白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08  体会喜怒哀乐
  儿童期前半期(6~10岁)
    09  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10  积极努力的时期和消极怠慢的时期
  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13岁)
    11  虽然高兴但有些不忍心,虽然很期待却有些不安
    12  明白自己“还有什么不懂”
    13  重要的人从父母变为朋友
    14  心理成长追赶不上身体的变化
    15  想更亲密,也渴望独处
    16  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17  我是谁?
第二部分  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3岁)
    01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03  夜间剧烈哭泣
    04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05  不亲近爸爸
    06  总是说“不要”
    07  总做一些危险的事
    08  抱着布偶不肯撒手
    09  连简单的指示也听不进
    10  自己的东西不借给别人或抢别人的东西
  幼儿期(3~6岁)
    11  频繁眨眼和口吃
    12  明明做不到还要逞强
    13  打滚、哭闹、爱发脾气
    14  无法和小伙伴们很好地相处
    15  很少说话而且很固执
    16  不懂小伙伴的想法和心情
    17  总是独自一个人玩耍
    18  明明在家里很爱说话,在幼儿园却一言不发
    19  不听话
  儿童期前半期(6~10岁)
    20  闹别扭或情绪低落
    21  只在客厅学习
    22  嚷着“不公平”,兄弟姐妹间总吵架
    23  对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温柔,却欺负其他小朋友
    24  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25  不开口说话
    26  没有干劲,变得懒散
    27  明明是该开心的时候却心神不宁
    28  一到上学的时候就肚子痛
    29  不想主动说话
  儿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13岁)
    30  尽管有朋友,却为朋友的事烦恼
    31  总是心态消极
    32  脸上长了痘痘,心情郁闷
    33  不将感情表露出来
    34  沉迷手机和游戏机
    35  越来越不顾自己的形象
    36  变得不怎么吃饭
    37  总说“我被讨厌了”
    38  绝不穿父母特意买的衣服
后记

前言

  

    谢谢你们,让我不后悔成为现在的自己
    人生第一次为父母花钱,大概是我从北大毕业的时候。我用攒下来的奖学金和做家教挣的钱给爸妈买了从老家来北京的往返机票,定了北京的酒店,让他们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向来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的他们那次没有拒绝。
    毕业典礼结束,我走出邱德拔体育馆,在人山人海中看到妈妈捧着一束花朝我走过来,可能也是第一次给我送花妈妈显得有些别扭,她说:“不知道毕业典礼要送花所以没准备,看见别人爸妈都拿着花,我在学校里转了好多圈才看到一个摆地摊卖花的。”我问:“多少钱?”我妈又说:“没多少钱。”
    每每想到当时的情景,我鼻子总是酸酸的。虽然我总跟父母炫耀,你们看,我多听话多努力多勤奋,从小学到保送北大从没让你们操过心。但我心里其实明白,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不仅仅是因为我努力,或者说,我会努力这件事,本身就是小时候爸妈和家人教育养成的我的性格所造成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说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了我。
    我奶奶读书不多,大字都不识几个,却是街坊邻居里出了名的好人缘,后来我知道了为什么奶奶这么好人缘。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常跟我说的话有“儿时偷针长大偷金,你可一点小偷小摸的事情都做不得呀”“对同学要同等对待,不要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不要总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欠了别人什么要记得还人情”……哪怕过去二十年,这些话依然仿佛在耳边。虽然夸自己人缘好有些王婆卖瓜的意思,但我想一定是奶奶这些话让长大后的我有了很多朋友,从不孤单。
    爷爷是一名文科教师,小时候家里就有一块儿小黑板,定期写着一些比较容易弄混淆的汉字,一直到高中,语文都是我擅长的科目,直到现在我做了一名译者;爸爸呢,自己很节省,却特别舍得花钱给我报各种我感兴趣的特长班,书法、素描、水粉画、小号、吉他我都学过,虽然没有把它们学成专业,但书法让我学会精力集中,美术让我学会追求美好,音乐让我学会情绪宣泄,这些都间接影响着我之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妈妈呢,工作很辛苦,小时候常常都是下午吃过晚饭去上班,第二天早上才回来。小时候,我喜欢上学前打开冰箱看看,因为我知道妈妈早上下班可能会买一些好吃的酱板牛肉带回来。到现在我都认为我妈妈是这个家里最辛苦的人,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她教会了我感恩,以及爱与被爱。
    我讲这些,是想说没有一个好小孩或坏小孩是与生俱来的。儿时父母和家人的言传身教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引领着我们开始人生的旅程。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和家人,一直以来他们给予我的是理解和支持,让我成为一个敢想敢做、有梦敢追的人。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会在看到某处时感慨,对呀,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想的呀,爸妈的做法原来就是教科书式的典范;又会在看到某处时想,如果我爸妈早点知道这个道理,我小时候受到的委屈是不是会更少呀。
    我已经长大成人,很幸运我没有成为一个坏人,但我深知成长的路上,曾有无数次选择可以使我变坏,父母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引航员,不让我们偏离成为好人的航线。有时父母的一个理所当然的、小小的反应也会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这个伤害可能会愈合,也可能伴随我们的一生让我们变得自卑、消极,或者不那么勇敢。
    这本书能教会你看懂自己孩子细微的言行举止,看懂这些言行举止背后隐藏着的是孩子怎样的心思。小孩很单纯,不复杂,但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和孩子之间不是一场战役,但只有知道孩子的内心,才能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顺风顺水,孩子的内心也只会为懂他们的父母而敞开。
    愿我们都会成为一个懂孩子的父亲(母亲),愿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都会拍拍胸脯说:“我有一双好父母,我很幸运,我长成现在的自己不后悔。”
    黄少安

后记

  

    我于1996年出版了《通过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内心》(PHP研究所)一书。这不是一本学术性的专业图书,而是一般读者都能阅读的大众读物,那是我第一次写这类书。而且,那时的我正埋头抚育着4岁的儿子。我看了看那本书的后记,上面写着:我也感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终究是不一样的”。
    但同时我也写到了,能够提前知道一些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真是帮了我很多大忙。多亏了这些知识,我克服了孩子从出生到4岁这段时间出现的许多困难,我开始能够理解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孩子心灵的成长,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我很享受育儿这件事情。
    无论是回顾自己的育儿经验,还是在工作上帮助其他孩子成长,我之所以能够感动于育儿的奥妙、感动于孩子的成长、感受到与孩子共同经营生活的乐趣,正是因为我对孩子的心灵充满好奇,并了解了孩子不同成长时期的特点。
    父母的目光总是容易被孩子的身高、体重、牙齿、跑步的速度、学会写字的时间、记得的数字,以及成绩等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夺走。然后,总是容易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
    但是,育儿并不是一场竞争。既然不是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竞争,孩子的成绩和成长的状态也不会决定父母的优劣。
    是否具备感受快乐和悲伤的能力、是否能够理解其他人的心情、做了坏事是否会内疚自责、学习未知的东西是否会感到开心等,这些心理的成长才更加重要。
    我们常常容易忽视孩子的“内心”,试着了解这些“行为表现”,去尽可能地接近孩子的内心吧。
    这本书的内容,如果能为正在阅读这本书的你提供一些帮助,我将不胜荣幸。
    渡边弥生